当前位置: 首页 > 

坚守战线37年 潜心育人25载

获得“全军优秀教师”的称号,是多少军校教员梦寐以求的荣光?2022年,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防化教研室教员李华成便捧回了这一荣誉。

从教25年来,他先后获得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被评为武警部队“学科拔尖人才”“军事训练大纲编修先进个人”“全军优秀教师”。每一项荣誉都印证着他做一名好教员的执着追求。李华成却说:“我只为部队创造了有限的育人成绩,但教员的经历却给了我无限的精神财富。”

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

有谁能想得到,“全军优秀教师”并非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呢?1986年,李华成入伍后便被分配到了防化部队,随后,李华成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防化学院,学成后又回到部队的防化连,一路稳扎稳打做到连长。

20多年前,部队院校面向基层部队遴选防化专家,李华成主动报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由于紧张,我的语速很快,还有许多不经意的小动作。来听课的同事给我指出来后,我开始刻意逼自己去矫正,才慢慢改善。”回忆“教之初”,李华成至今历历在目,“内容上,我一开始也只会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后来上课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就能信手从身边典型、部队现状、时事热点挖掘教学内容,授课内容和效果都更好了。”

从军37年来,他和家人跟随任务变化辗转多个城市,也从未动过“转业”的念头,一如既往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年均授课量500余课时,名列该教研室人均课时量前茅,更难得的是教学质量均为“优秀”。

多年来,他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一肩挑,在承担国防科研任务、解决军队实际问题中对接战场,了解军队。他长期致力于武警部队防化专业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国防军事教育学科规划课题、全军军事理论课题、军队装备理论研究课题、武警部队自主研发课题、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课题等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军队军事科学技术奖。

“我决定去参军是受到父亲的鼓励和影响。我还记得去部队报到的那天,站台上别人都有父母来送,可是我的父亲因为要去边疆代职,没能来送我。”因为忙于工作,李华成错过了很多和家人相处的重要时刻,女儿李琳回忆起父亲的一次次“失约”,现在还满是遗憾。

为战育人助力强军新征程

对李华成而言,“做一名好教员”仅仅讲好课本内容是不够的,更不能用课时多少衡量。教员肩负着“为战育人”使命,如果不了解战场、不熟悉部队、不掌握未来战争发展态势,如何培养军队发展所需的人才?谈何成为一名好教员?

2016年,为了更好地对接部队、了解部队对学员的培养需要,李华成主动申请赴新疆代职。对李华成而言,很多在象牙塔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往往都能在火热的练兵一线找到答案。只有走进基层部队,融入官兵生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实践,才能确保教学常行常思、常讲常新。

丰富的一线经验,使他将积累的大量实际问题融入教学案例,既避免了照本宣科,又使理论推导有据可依。课堂上,他还会引入基层调研的案例,让学员自行推导论证,这些从实战中带回的“冒热气”的问题,更能帮助大家理解理论。

潜心育人25载,在李华成看来是一种享受,“因为热爱,所以值得。如果哪天不给我压担子了,我反而觉得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如今,他的很多学员都已经成为强军兴军的中坚力量,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华成的手机里,至今收藏着一条3年前收到的学员发来的教师节祝福短信——

“在训练最艰苦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您带着我们在烈日下一遍遍拉练的场景。演训场阴凉的地方不大,您总会让给我们,自己不去坐。上课的时候,您总会细心调整我们的朝向,让学员背对太阳以更好看清演示,而您总是面向刺眼的阳光……谢谢您当年的挑剔,让我如今的表现无可挑剔。”

李华成说“这条短信是他收到的最难忘的祝福”,因为看到学员成才是他最大的欣慰。

南方日报记者汪棹桴

见习记者苏韵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