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app雷电竞

24考研311教育学带背——教育心理学(3)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

(1)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作用的背景

①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人。

②他在研究狗的消化时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

③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是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称之为条件反射。

④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两个刺激和两个机体反应,两个刺激一个是中性刺激,即起初并不能引起所需反应的刺激,另一个是无条件刺激,即能直接引起所需反应的刺激,两种刺激分别得到所需反应,分别称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①习得、消退、强化

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联系的获得阶段称为条件反射的习得阶段,这一阶段必须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或近于同时地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

如果反应行为得不到无条件刺激的强化,有机体原先建立的条件反射会减弱并逐渐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②泛化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与条件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

③分化(辨别)

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泛化的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以得到分化,类似的不同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

④高级条件作用

由一个已经条件化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

⑤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在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

(3)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

①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刺激指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的种种变化;反应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动作。刺激反应学说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②华生主张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学习应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4)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①解释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②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进行简单的学习。

③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

④经典性条件作用只能运用于比较简单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活动。切忌犯机械性和简单性的错误。

二.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1)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盲目地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学习有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①准备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②练习律指重复一个学会了的反应将会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效果律指动作后跟随一个满意的变化则重复该动作的可能性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不满意的变化,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3)对教育的启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经典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同时出现进行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

(4)评价: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是不完善的,但是它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的作用十分重要。桑代克的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1)实验及行为分类:

①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②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又称引发反应,是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操作性行为又称为自发性反应,指因受到强化而在某些情境中出现的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①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正强化。增加某种刺激,反应概率增加,则为正强化。减少某种刺激,反应概率增加则为负强化。负强化包括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②逃避条件作用是厌恶刺激已经发生,个体通过做出反应从而减少了痛苦,回避条件刺激是厌恶刺激尚未发生,个体通过做出反应从而避免了遭受痛苦。

(3)惩罚、消退与维持

①惩罚: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给其一个厌恶刺激,用以抑制此类反应的发生,这个过程叫做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消极强化)的区别在于惩罚是增加厌恶刺激以减少反应出现,负强化是减少厌恶刺激以增加反应出现。

②消退:有机体做出了之前被强化的反应,但没有强化物相伴,那么今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会降低,这就是消退。

③维持,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3)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①程序教学,遵循四大原则: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操作方法:把一门课程的教学总目标分为许多小步骤,学习者每完成一步都会得到强化,然后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②行为矫正,机体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或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

贡献:斯金纳克服了前人的局限,扩展了联结派的眼界,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

局限: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并将其归结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过于偏狭;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将人等同于学习机器。

四.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

(1)班杜拉的实验与发现

班杜拉通过充气娃娃实验发现:①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②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表现榜样行为的决定性因素;③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习得几乎没有影响。

(2)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①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征、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还有动作演练。

③动作再现过程,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接受到的强化。

(3)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②教师要按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③教师要充分发挥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④教师要消除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榜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