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用问卷调查结果, 来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

情绪与社会文化适应的相关关系,在前人的研究中也被证实。在访谈的过程中,情绪稳定的受访者往往能更好得达到自己的目的,且谈话过程是松弛的,舒适的。

然而也有一些个体,表达了各种情绪的困扰,影响他们在学校里的文化适应。普遍的情绪是焦虑情绪,对自己的要求没有弹性,对其他人的要求高,因此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对自己的情绪缺乏认识,习惯去对抗自己的情绪感受,也会加剧个体的负面情绪。

同学:我在这个宿舍过的不开心,大家对我都有敌意,我们打游戏,他们总是忽视我,让我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这让我在宿舍里没有归属感。

同学6:我是一个爱焦虑的人,坐飞机的时候发作过一次惊恐障碍,从那之后就不敢坐飞机了。每次期末考试,都焦虑到失眠。考英语四级的时候,听力焦虑到听不下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学2:最让我气愤的是舍友,我已经吼过他们好几次了。该他们抬水的时候不抬水,该他们打扫卫生的时候也不打扫,上课永远都是踏着铃声进来,我明年就调宿舍。

同学9:—想到未来,我就有种无助感,然后就什么就静不下心来学习。同学6:我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睡觉也睡不踏实,感觉自己和课本上的抑郁证的表现有几分相似。

同学9: 的时候大家一起努力,一起玩耍。现在的舍友一点都不亲密,各玩各的,各学各的,我又不善于社交,感觉在学校里有点孤独。

同学2:我总是和家人发火,控制不住。假期回到家情绪就很糟糕。平时和家里打电话,他们一点都不理解我。电话时我也冲我妈吼,事后有点后悔,但总是控制不住。

同学2:最近在看老子的《道德经》,时常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做任何事情都觉得虚空。

对待不同的情绪,一类受访者是用对抗的应对方式,她们不能允许自己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产生一些特定的情绪,这类群体中大部分男生选择把情绪用指责的方式发泄给其他人。

而大部分女生会采用隐忍、内省的的方式或者对自己进行自我攻击,做出消极评价。也有很多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绪,也会因此感到难过,但会允许自己的情绪的存在。

这类受访者,往往能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在访谈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好的同理心,能更清晰的觉察自己的情绪的人,也会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纳。

人际交往因素

随着网络关于社交热词的出现,很多受访者都提到自己因为不善于社交而自卑,羡慕善于社交的同学,也因此觉得自己将来发展的机会不如其他人。

还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达了和异性相处有很大的困难。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社会适应很重要,而大部分个体缺乏必要的社交自信和技巧。

与人相处的信念也影响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从而影响他们文化适应水平。

人际价值观人际价值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交往客体及其属性与满足交往主体需要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的观念系统。

在此次对受访者的访谈中,发现人际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个体与人相处的方式。

同学7:在我们家乡,每个人都很热情,坦诚相待。在这边,即使是同班级的见面有时候都不打招呼,和陌生人一样,让我感觉到很不自在。

同学2:我喜欢自己和自己呆着,不喜欢热闹,有点排斥群体聚会,因为这会让我在聚会时不知所措。但学校又强制要求我们参加诸多活动,不参加就没有学分。

同学8: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心里事情,有事情都是自己憋着,因为不愿意和别人说心里事情,更不愿意麻烦别人,被舍友骂了,然后我们的关系就破裂了。

同学9:不同地方的人性格不一样,我们球队的队长很强势,大家都不喜欢他,我也不喜欢。我觉得大家在一起打球为了开心,你凭什么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同学6:我的朋友刚来的时候和我无话不谈,我觉得她很理解我,我也很理解她。后来她参加了篮球队,我没有去,她就不怎么和我玩了。

我理解她有了自己新的圈子,但我们两个曾经那么好,慢慢的不在一起了,我还是很难过。

同学2:感觉到大学后,不会处理和老师的关系。因为自己是班长,很多事情都要对接老师,但在老师面前很紧张,生怕自己说错话,怕自己事情做的不好。

该怎么和老师相处啊。健康的人际价值观和优质的社会支持能对社会文化适应产生积极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是这类不善社交的人是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流后发现,与先天的气质类型和自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类型为胆汁质和多血质为主要类型的个体,是善于社交的一类群体。气质类型主要是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为主的人,社交对他们来说容易有困难。

而在此基础上,高自尊的个体,在社交的过程中,能起到调节作用。

例如同学6说“我不太爱表达自己,也有自己的朋友,但我觉得朋友也不是越多越好,人生有三两知己就够了。比起社交,我更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和自己带着让我觉得更放松,更舒适。”

和同学2说:“我觉的我是一个安静的人,我觉得社交并不是像大家讨论的那么重要,我不觉得不爱社交这是多大的问题。只能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习惯的方式罢了。’’

所以,在访谈的时候,引导来访者了解自己先天的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发挥自己气质类型中的优点,接纳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建立健康的人际价值观。

以此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会使来访者在社交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信心,慢慢提高自己在社交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更顺利地过渡文化适应的过程。

社交技巧

很多受访者觉得自己的社交过程很煎熬,也缺乏一些社交技巧,从而感到很困扰。

特别是在恋爱方面上,很多男性受访者表达过自己有爱慕的对象,但没有选择行动,害怕被拒绝,不知道该如何创造联系的机会。

也有的来访者正在追求异性的过程,想通过了解与异性的相处技巧来获得异性的肯定。女性受访者往往困扰于恋爱关系的维持。还有部分来访者在恋爱中困扰于情绪不稳定。

同学4:我的困扰部分来自与喜欢的人但不敢表白,我们是一个班的,但她甚至都不认识我。我也没有自信去和她打招呼。

同学3:曾经最难过的一段时间是上学期分手了,然后朋友们安慰我,我也不在乎,家里人也不知道。我现在还是有些难过的,但没有那么难过了。维持一段关系怎么会这么难呢?

同学6:我一站到讲台上就紧张到结巴,失语,脸超级烫。羡慕哪些在公众场合不紧张的人,我就做不到。

同学2:我和男朋友一起约定考上海的学校,可我没去成,然后异地恋。我很敏感,总觉得他有其他喜欢的人了,而我又很容易崩溃,联系不上他我就紧张。

这段时间自己也反思了很多,但一吵架,自己就不受控制的哭,一哭我就更想家了。

同学7:为了和舍友处好关系,我帮大家抬水,打扫卫生,带饭。每次假期回家,都带很多特产分着吃,但是感觉大家好像和我还是有芥蒂,距离感。我不知道怎么和大家相处。

同学8: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思考的会多一些。但我男朋友不理解我,让我觉得有时候挺无奈的。我知道他是一个男生,神经大条一些也没什么关系,但我在这段关系里就会感觉很孤独。

同学9:我们宿舍都是学渣,只有我自己想好好学习,他们都晚上打游戏到很晚,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没什么值得交往的。

同学2:我觉的我是一个安静的人,也太会社交。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多大的问题。只能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习惯的方式罢了。

社交技巧的改善是关注于行为层面,成人初期的大学生,与异性交往的社交技巧缺乏是一个共性问题。

本研究打算将社交技巧的提升作为后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来以此做针对性的提高。

此次访谈中,本研究通过肯定他们对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的需求给与肯定,并推荐读一些改善社交技巧的书与公开课。

同时对于一部分受访者通过让来访者体验萨提亚模式关于在人际互动中展现出的应对姿态对关系的影响,来加强对于人际互动的理解。

社交焦虑

本次研究筛选的是18岁以前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医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大学校园里的社会文化适应和社交焦虑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总体上,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情况良好,平均得分均都低于问卷得分的临界值。

社会文化适应没有全国常模,在和前人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文化适应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中的得分比较中发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社交焦虑的得分上,和全国大学生的常模相比较,也没有显著差异。在本次调查中,性别对于社交焦虑的得分并无显著影响,和林琼芬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焦虑特征的研究不符。

之所以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差异可能是由于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不同的校园文化,而此次研究选取的被试为医学院校。

在男女比例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可能因为在女性占比较多的学校,女性的社交焦虑的情况会好一些。在聚居地方面,城镇和农村的得分结果也没有显著差异。

由于被试选择的群体是在自己民族所在地成长的少数民族,而这不兔会有很多与本族人相互联系的社交机会。所以无论生活在城镇还是农村,整体上的群体是相对同质的。

在不同民族的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回族的社会文化适应较好,社会文化适应状况相对良好。

壮族的得分显著高于回族和傣族,说明壮族的社会文化适应情况不如回族和傣族,应当引起关注。在社交焦虑的得分上,白族的社交焦虑得分显著低于葬族。

傣族的社交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白族、葬族、壮族。哈尼族的社交焦虑的得分显著高于壮族。

说明相对于彝族,白族更擅长社交,傣族相对于白族、彝族来说,更容易有社交焦虑的困扰。访谈的过程中也有受访者谈到这个现象。

同学5是一位白族的男生,他说:“我们的民族大家都比较热情,相处很直接,很真诚。我们有一个小团体,学校里经常互相喊着相聚,因为饮食习惯也相似。还会一起过生日,有事情大家都去帮忙,这种氛围很棒。”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能影响每一位个体。

父亲的学历等级作为自变量时,在社交焦虑和文化适应的得分上均不显著。说明家庭中父亲的学历不影响个体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

而将自变量换成母亲学历等级时,在社交焦虑和文化适应的得分上均是有显著差异。

母亲的学历越高,个体越不容易经历社交焦虑和社会文化适应困难。

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在家庭中,学历高的母亲能提供更科学的教养方式,能给孩子更稳定的情感支持,这影响孩子在进入大学后,与原生家庭做分离的现实表现。

结语

总的来说,相对于父亲的情感支持,个体在进入大学时更需要母亲的情感支持。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能让个体在进入大学面对社交和适应当地文化时有更好的表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