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线老师感慨: 听了名师的一堂课, 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

一位来自河北、认证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老师发文,称听了市里面名师的一堂课,感觉自己现在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

这位老师表示,名师的课设计得可谓精妙。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般的语文课无非就是先认生字,再解释词语,再理清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升华。但是这位名师就不一样了,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而是将课文当成了电影剧本,巧妙地将课堂上的各环节串联了起来。

这位老师表示,名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近期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位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却却不太认同,认为这个任务就像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脱掉外衣,剩下的还是语文课堂的内容。不仅如此,这位老师还质疑道,光鲜亮丽的外衣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对学生掌握知识又有什么促进作用?最后,这位老师认为,课堂上应该少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多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情景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等。一会儿这个模式,一会儿那个模式,看似弄得热闹非凡,但是却忽略了教学是一种个性化、创新化的活动,课堂教学不应该被固化为固定的模式,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孔子也告诫我们要因材施教。

说句不好听的,这些所谓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瞎折腾,就是某些人想出名而把学生当作实验对象而搞出的名堂,实际上根本不具备普遍推广的可能性。

就拿这位名师的课来说,如果只看这一堂课确实很新颖,很吸引人,但是是否所有的课都能按照这种形式来开展。如果只是写一篇课文能按照这个方法来教学,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又在哪里?另外,一线老师有这么多时间来将所有课堂都设计成这样的形式吗?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式上课,学生的学习效果真的会更好吗?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名师的示范课没有推广的价值,那么示范课的意义何在?当然,这种公开课的教学模式往往也只存在于公开课,极少会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因为,公开课往往是为了配合上级的教学方法改革来组织的,也就是说公开课要按照上级的要求来上,但是上级可不管学生的老师成绩,而老师却不能不管学生的成绩,所以到了日常教学中,老师还是会怎么容易出成绩怎么来组织教学。

公开课其实就是表演课,并不代表日常的上课情况。对于听课老师来说,能够从公开课中获得一点点启发,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就是一大收获,其他的没必要太过较真,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一线老师无所适从的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