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全力以赴解决吃饭问题

很荣幸能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工作,在这个大舞台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一个个生产问题,让我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魅力。——焦小强

本报记者颉亚珍

听到张福锁院士团队收到了比尔·盖茨基金会的邮件,之前在张福锁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工作、刚刚入职中国农业大学的焦小强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原来,基金会看到了张福锁院士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Pursuingsustainableproductivitywithmillionsofsmallholderfarmers》(《让千万小农户实现可持续生产》),来信询问两个问题:一,科技小院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二,这种模式有没有可能在非洲应用?

“我读博士后时的研究课题就是中国农业发展模式与非洲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国和非洲的农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科技小院的核心就是探索以小农户为主导的农业发展道路,我们也有在非洲应用科技小院的想法,现在感觉我做的分析可以在非洲落地了,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焦小强激动地说。

2009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带着团队师生走出校园,把课堂和实验室搬到河北曲周的田间地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当地农民说:“你们把科技带到我们农家小院,不如就叫‘科技小院’。”就这样,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了。

焦小强从学生时期便参与科技小院的科研实践。15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先后引进创新了284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技术面积累计5.66亿亩,增收节支累计达700多亿元。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和科技小院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成为科技小院的追求。“我去马拉维、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田地里考察过,远看,玉米、谷子等农作物长得不错;近看,几乎没有果实颗粒,都是病虫害、土地贫瘠、缺乏技术及农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

2019年,在比尔·盖茨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支持下,以曲周实验站为基地,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旨在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帮助非洲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焦小强负责项目的招生、课程体系的建立、培养基地的选择、非洲留学生培养质量的管控,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来自赞比亚的戴维·穆腾丹戈是中非科技小院首批34名非洲留学生之一,焦小强对他印象深刻。“他家庭条件优越,自己的工作也好,因为去农村看到好多人吃不饱饭,毅然来中国学习农业技术,而且一来就要求住农民家里,要盯着看中国农民是一步步怎么做的。这几年,戴维‘跟踪’了18名农民,把所学知识也应用到了实践中。”

“不过,在解决自己国家农民的温饱问题前,戴维得先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焦小强回忆,今年3月在曲周实验站,正在和自己聊天的戴维突然说“头晕”,仔细一看,戴维眼神飘忽、脸色苍白。急忙送到曲周县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戴维的血红蛋白值非常低,“随时可能休克,医院条件有限,赶紧送大医院”;转到邯郸一家医院,还是接收不了;再转院,医生说“晚来一个小时也不敢接收了”。回想当时情形,焦小强仍心有余悸。“细问后才发现病因是他不喜欢吃蔬菜,平时的食物基本上是炸鸡、炸鱼,维生素的补充全部来自肉类。”

在焦小强和师生们的细心照料下,戴维顺利康复出院。作为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焦小强以此为鉴,首先向学院申请,请来营养专家举办讲座,给非洲留学生普及食物营养知识。“戴维第一个报名参加。非洲国家普遍饮食结构单一,吃的都是高热量的食物,很少吃蔬菜,我们的非洲留学生大多都有这个问题。”其次购买时令蔬菜,请来厨师培训非洲留学生烹饪技能。“培训了两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然后让所有非洲留学生去农民家里吃住一个月,适应中国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摄入量。

一个月后,和其他留学生一样,戴维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经常自己炒蔬菜吃。“无论是留学生的吃饭问题,还是非洲国家的吃饭问题,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去解决。”焦小强坚定地说,“接下来,我们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非洲当地的农业部以及在非企业一起,针对非洲的农业需求建设更多的科技小院,同时为非洲培养更多实践型、愿意在生产一线扎根创业的青年。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在非洲遍地开花,为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