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李齐建的文章《“中师”,永恒的回忆》。
原题:“中师”,永恒的回忆
——写在夏邑师范学校90级1班学生毕业三十周年聚会之际
作者:李齐建
八月的烈日照耀着校园,骄阳似火、酷暑难当,一如三十三年前的那个夏末秋初。夏邑师范学校1990级1班的几十位“学生”,在校园里徘徊踟蹰,打捞当年的记忆,怀念消失的时光。物是人非、青春永逝。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五味杂陈:青春年少的甜美,时光倥偬的感慨,人生发展的缺憾……刻骨的思念,永远的铭记。
一、
三十三年前,我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少年,懵懵懂懂,如真似幻。或是出于对教师的热爱,或是家长的引导,最终五十多位同学放弃了 而相聚于90级1班。当时学校有三个年级10个班:88级两个班、89级四个班、90级四个班,约500名学生。一座教学楼、一座宿舍楼、一个食堂,操场上是一人高的荒草(后来在学生们的参与下,操场被整修一新)。校园不大,但依然显得空旷。那个时代,为了解决小学师资的紧缺,国家斥资举办师范学校,夏邑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
师范学校从出类拔萃的初中学生中选拔:“转商品粮户口(城市户口,有商品粮供应,被称为商品粮户口),不用交学费,每月二十四元补助、三十多斤粮票。”我们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商品粮”的诱惑,让我们转眼间端上了铁饭碗,成为“公家人”,对未来还是充满着期盼。按照当时的政策,我们毕业后将奔赴小学的讲台,不能参加高考(担任教师不能参加高考、辞职后可以参加),不能成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未来还是有点失望。就这样,三年的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开启。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十八般武艺”,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激发了对诗意和远方的渴望。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当时,师范学校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文化课、体育音乐美术、普通话、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等,大家不仅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还能把各自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刘保证同学是学霸,参加数学竞赛、辩论赛;蔡胜平同学是数学王,他学习努力并希望成为一个出色的数学老师;刁守严同学的书法绝妙,被称为“刁体”,常常被拉去写黑板报;何含玺同学和司娜同学(司娜同学还主持过学校的晚会)主持班级元旦晚会,台风优雅,妙语连珠;张笑能同学的小品《吃烧鸡》,让大家欢笑一堂;李金豹同学演唱的《一剪寒梅》常常作为晚会的压轴;李淑琴同学最喜欢流行歌曲,她演唱的《潇洒走一回》能让大家的热情爆棚;薛秋芹同学和林永娟同学的豫剧《木兰从军》让我们体会到家乡戏剧的魅力;张桂芝同学的小品游戏《画一只鼻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游戏互动的奇妙;谢险峰同学喜欢音乐,经常一个人跑到校外练声;刘志强同学喜欢弹琴,最喜欢的是教别的同学弹琴;韩旗同学和吕冬梅同学的美术作品经常参加展出;高子杰同学经常表演单杠,动作娴熟,赢得阵阵赞叹……更让人难忘的是各种体育比赛,让我们的集体生活更加的有声有色。
体育比赛、运动会,我们全体上场(没有项目的同学做好后勤服务,充当拉拉队)。篮球比赛中,我们的篮球队员更是奋勇争先。乔传彦、刘伯远、李立新、陈东领、何含玺、张平、张红伟、卢云鹏、刘伟、吕晓峰、赵拥军等男生组成的篮球队,每年都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会上,张平的三级跳远经常是全校冠军,陈东领、李立新、刘伯远的跑步常常是冠军、亚军。代克义同学文笔优美,他写的一篇作文《最想做的一件事》(写情书的心理感受),文选写作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阅读,受到大家的称赞。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歌咏比赛,我们演唱的《黄河大合唱》《打靶歌》等革命歌曲慷慨激昂、高亢豪迈,每次比赛都是包揽第一(当然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班主任韩老师是音乐老师,我们必须勤学苦练、永争第一)。火热的生活不仅让大家的才华得以充分的展现,还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让每个人都能从团队中汲取力量、获得成长。
二、
相聚一团火,散去满天星。来到这里,同学们犹如一家人,同吃同住,一起学习。当时大家常常是几个人聚在一起吃饭,把饭票交给一个同学负责管理,轮流刷碗。刘保证、李立新、王广喜、苏超运、李齐建五位同学一起吃饭,刘保证同学管饭票,安排分工(领馒头、打菜、刷碗等)。早上每人一碗汤,两个馒头;中午五个人两个菜,两碗汤,每人两三个馒头。这样一个月下来,饭票差不多够用。班级其他同学也是三四个人一起吃饭,轮流刷碗。此外,大家洗衣服(主要是男生)也是分工合作,有的洗衣服、有的刷鞋、有的晒衣服收衣服;甚至大家的衣服也是轮流穿,这样每个同学都能穿上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衣服。因为彼此的合作,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中师三年还有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每当同学家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总是能够倾囊相助,帮助同学解决燃眉之急。当年黄四美同学爸爸因病去世,大家纷纷捐献爱心,三元、五元,涓涓细流,涌动着同学们真诚。几位学生代表,携这份真诚前去慰问,黄四美同学面对大家的帮助,鼓起精神,从亲人离别的伤痛中走出,顺利完成学业。
中师其间,还有一次革命教育活动——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给大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992年清明来临之际,学校组织我们去徐州参观学习。我们班级同学乘坐大巴车经过三个小时的路程来到了徐州的云龙山下,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巍峨的纪念碑、一件件生动的展品,讲解员深情的讲解,让我们学习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下午我们分头爬云龙山,对于大多数学生那是第一次爬山,刚开始劲头十足,爬到半山腰就累得气喘吁吁,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手拉手或者扒着树爬到了山顶。群山巍巍、绵延不绝,放眼山下,行人犹如蚂蚁。这次参观我们接受了教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遗憾的是这次活动也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蔡冬青同学的相机(当时相机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丢了,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无可奈何。
三年的生活,漫长而短暂。1993年6月,当我们还沉浸在品味美好校园生活的时候,毕业的骊歌悄然响起。拍纪念照、吃毕业餐、捆行李囊……我们满怀眷恋,三三两两,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美好的年华,璀璨的青春,定格在青春的校园,镌刻在我们记忆的深处。长歌当哭,幽思长存。我们的青春韶华如诗如画,那样的纯洁无暇,那样的朴实自然。
三、
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汲取了师长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曾经与日月同辉。毕业后,我们将身负重任、奔赴山海,履行人生的职责。我们班级大多数同学走向小学教育的第一线,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还有部分同学获得了深造的机会,到商丘或者开封攻读大专。更有少数同学,到政府机关任职。不管在什么岗位,大家都是尽心尽力工作,寻找一切可能的发展机会,成为本职岗位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一代中师生,曾是小学教育的大幸,却是个人发展的不幸,这是多年后被中师生认可的事实。我们毕业之际,当年很多考不上中师生的同学却考上了非常不错的大学,人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错过高考,人生的缺憾,曾经成为中师生群体的心头之痛。
作为一个积极上进的集体,我们班级也有一些同学克服各种困难,找到了最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靳红涛,是我们班级最小的同学,中师毕业那年才十七岁。他放弃了小学教师的岗位和机会,重新在 参加了高考,后来一直读书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司贤利,中考时本来报考志愿是重点 ,后来被家长私下改为中师(我们班级有好几个这样的情况)。他毕业后积极参加自考和成人教育,后来有幸到清华大学法学院读书,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执业律师,现在深圳开设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程晓莉,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一边带孩子、一边参加学习,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后来在商丘市一所高校任教,还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李俊龙,毕业后到河南大学学习,获取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现在成为一名政府干部。刘保证、李立新、赵拥军、王广喜等同学都因为各自的优势而被选拔为行政干部,都成为单位的骨干。李齐建,毕业后参加成人教育,考取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现为杭州某高校的副教授、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执业律师。张笑能和蔡胜平同学,具有经商才能,后来创办企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我们班级的同学,大多数在商丘市市区和虞城县、夏邑县县城的学校任教,少数在乡镇任教,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单位的骨干力量。跨越远山遇见海,每一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座高山,高山后边都是一片深蓝的大海,那是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平台。在人生的困难之际,能够伸出援手的就是情同手足的同学。司贤利、李齐建,当年参加考试遇到了各种困难,从衣食住行到各种手续都是靠同学帮忙。他们真切感受到同学的情谊胜过黄金,是人生最为珍贵的财富。人到中年,各有所安。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事业,也都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经历了繁华和沧桑,留下的就是美好的记忆和真挚的情谊。
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夏邑师范学校,曾经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永远值得思念的母校。年少懵懂的我们,那时肆意地挥洒青春,有时还带着幽怨和不满,甚至做出一些不积极的行为。待到再回首,沧海已桑田。已届中年的我们,来到了校园,来到了曾经的教室,班主任韩新广老师重新走向那熟悉的讲台,满心欢喜甚至充满自豪地讲话。我们则别有一番滋味:喜悦、伤感、惆怅……岁月雕人,从天真无邪的少年到沉稳的中年,我们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巨变。在这里相聚,我们就想重温曾经的岁月,那样纯真、美好的时光。我们曾经是这片美丽校园的主人,我们的生命浸透在这片校园的沃土,化作春泥在这里传承,成为学校的财富。
夏邑师范学校,从开始办学到最后的转型,大约经历了十多年的时光,这里曾经汇聚了最为优秀的学生、聚集了一批具有才情学养的老师,彼时是我们心中的“清泉”,此时是我们记忆的“港湾”,亦是“我心”永远飘扬的地方。
作者简介:李齐建,男,河南省夏邑县人,1990级中师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师,执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