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面“最强大脑”科学少年敢想敢问

当“科学第一课”的上课铃敲响,当自己站上舞台发言,来自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应时萱还是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今天,她与100多位Z世代的“Sci-Ter”(科学青少年)一道,聆听顶尖科学家导师的授课,也迎来机会“刁难”一回“最强大脑”们。

百名“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能走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的舞台?前些日子,“科学T大会”发布主题曲,或许从“Sci-Ter”的歌声里能找到答案:少年的姿态/勇敢探索自由自在/少年的热爱/无所畏惧青春气概/一次又一次地碰撞/让我们变得更闪亮。

“思考更大的问题”

时间倒退回一个多月前,2023年“科学T大会”全球海选终审在沪上举行。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透露,此次“科学T大会”全球海选一共收到了近300份报名申请,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众多的专业领域。科学少年们展现出科创的浓厚兴趣和不俗水准。

参加终审答辩的近200位科学青少年,虽然来自天南地北、成长环境大相径庭,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思考更大的问题。

他们关心塑料的污染和降解;关注全球气候的变迁;关怀人工智能时代老年人的孤独和情感需求……他们会认真探索如何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也会畅想怎样把火星改造成宜居的家园。

答辩现场甚至出现了不少“能力超纲”的青少年——有的孩子带来的课题成果令导师们难以置信,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追问才敢确认并喜出望外;有的孩子自学人工智能、网页搭建,甚至现场在白板上写下自己“悟出”的一段函数。

“很多孩子在现有知识的掌握上十分优异,很期待看到他们将来去挑战未知的领域”。在“科学T大会”的选拔过程中,知识难度并非主要的考察标准,导师们更希望寻找的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火花,以及面对导师质疑敢于“反质疑”的那么一股“反骨和叛逆”。

抗压是成长的一部分

参加此次答辩,对这群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心性磨炼。

他们面对的评审专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答辩现场,科学青少年们很快领教到了导师们的犀利。

“注意你的论文格式”“既然你的课题有关火星,那为什么不知道火星的自转轴倾角”“请你告诉我不锈钢的成分”……甚至有课题的存在价值都受到了导师的质疑,“你需要区分什么是真课题,什么是伪命题”。

“在科学研究中,所有的概念都必须是清晰的——积极的情感是什么,可以量化为数据吗?什么是腐蚀作用,它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所指的复杂环境如何定义,能分解成指标吗?”有评审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不可随意为之,背后都有其明确的逻辑。”

而当课题涉及人工智能和艺术、情感时,导师们又变得不那么“数据化”了。他们认真提醒希望为孤独的老年人提供AI自动生成音乐服务的中学生,需要关注音乐刺激和情感反应之间的机制,也要谨慎评价AI生成的文化艺术产品。

诚然,给研究课题挑刺并不是目的。导师们尤其希望“年轻人不要套路”“不要贪多!剖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盯着一个问题,往下深挖”,就像“科学T大会”的“T”一样。

“答辩也是一种压力测试。”导师们坦言,“能经受住我们的追问,这些孩子了不起!”

“未来科学家”露锋芒

今天坐在台下的“Sci-Ter”,有一部分是“未来科学家”的学员们。一年前,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这项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联合实施的培养计划,每年遴选100名有科创潜质的中学生,经过一年培育从中评选出10名“未来科学家”。

学员培养计划主要由“科学素养提升营”“云端学院”“科学沙龙”“青科团队创新实践活动”四部分组成。其中,“科学素养提升营”聚焦补足学员在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必要科研技能上的不足;“云端学院”和“科学沙龙”则扩展学员在学科前端领域和交叉领域的涉猎,学会多视角看待问题;而“青科团队科学实践活动”让部分学员在科学家亲自指导下,获得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科学家春季科学沙龙中,学员们收获最多的是三个词:质疑、提问、享受绝望。前两个词容易理解,对于“享受绝望”,有人记下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的一句话:“我们要学会应对变化、应对绝望的方式,从而应对那些永恒,比如永恒的爱。”

“‘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像一堂‘导论课’!”“希望培养计划的时间能更长一点!”学员们在“成长手册”一笔一画写下自己的感悟,也对未来许下期待。

“未来科学家”会和其他的科创培养计划有什么不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相关人士解释,“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不是简单的选拔、培养,更是一种陪伴式的成长、赋能。在这一过程里,全球视野的格局、顶尖榜样的引领、科学精神的浸润和思维方式的变革,都会给孩子们带来真实而深远的改变。

本报记者郜阳易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