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教育部回应称体育科无主次之分, 但如何令其更“硬朗”? 教育专家这么说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晶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609号建议的答复”,就“关于把体育学科由副科变主科,免费发放小学体育课本的建议”作出答复。虽然回复中称,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开设的科目,没有主次之分,但网络上对于“一上体育课时就‘体弱多病’”的实际情况,却多有体现。

为什么本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却“不受待见”?如何才能让其“硬朗起来”?11月23日,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和学校上体育课的方式有直接的关联,“一些学校上体育课就是组织学生根据体质测试项目进行跑跳训练,学生觉得这十分枯燥,于是产生反感情绪。”熊丙奇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方面入手,家长在平时也应重视起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一直以来,青少年的睡眠、锻炼、心理健康等问题都备受社会瞩目。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研究(2022):基于十省市的调查数据分析》,其中提到,在身体锻炼方面,受访青少年平均每周参加超过1小时体育锻炼的天数为2.5天,平均每月进行较剧烈运动的天数为2.8天。与2010年相比,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所好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10%左右的受访青少年从不锻炼身体,上网、做作业等久坐时间较长,这部分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较大。

“按照教育部对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每天上一节体育课,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调查反映的数据,是令人担忧的。”熊丙奇认为,这表明有的学校并没有坚持“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为数不少的青少年缺乏运动兴趣、习惯,甚至成为了“宅男宅女”。

熊丙奇向记者举了个例子——近期网上流传一则短视频,拍摄的是一群小学生以各种理由,请假不上体育课、不参加体育锻炼,有的说头晕,有的说心率不齐,还有的说自己受伤了……“不管理由是什么,都指向千方百计‘逃避’体育锻炼。”

究其根源,这和学校上体育课的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理念不无关系。熊丙奇表示,为促进学校、学生重视体育,我国各地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并提高体育中考分值,但随之却出现“应试体育”倾向,“有的学校上体育课就仅仅围绕中考体育测试项目进行教学,有的家长平时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而是在初三中考体育时给孩子报培训班,进行突击训练。”熊丙奇认为,这显然不利于青少年的运动兴趣、习惯培养,而没有运动兴趣、习惯,就会不锻炼,把锻炼的时间用在上网、打游戏之中。

“把体育纳入中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学生,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与兴趣。”熊丙奇说,这要求改革对体育的评价,并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不能一味地重视终结性考试评价,以体育统一测试评价学生,而是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能一上体育课,就训练跑跳,要创新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组建若干个运动队、俱乐部,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一个或多个运动队、俱乐部,在这样的方式下参加训练、比赛,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培养体育运动技能。比如喜欢乒乓球的参加乒乓球俱乐部,成为乒乓球俱乐部的队员,喜欢网球的参加网球运动队,在网球队中进行训练、比赛。”

但事实上,组建运动队、俱乐部的方式,对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的要求无疑比组织学生跑跳的要求高得多。熊丙奇表示,这恰恰也是不少学校难以采取这种体教融合方式的原因。要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技能,就必须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加强体育师资配备,包括聘请退役运动员担任学校运动队的专兼职教练,带队进行训练。

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父母(监护人)要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培养孩子的兴趣。尤其是假期,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规划假期生活,督促孩子每天必须有一定的锻炼时间。”熊丙奇认为,不能让孩子的每个假期被培训班和作业包围,而是要让孩子运动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