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00后”圈子里出现了一波“脆皮”热,特指那些身心素质下降,身体一碰就“卡壳”,心灵敏感脆弱易受伤的大学生。各种压力接踵而至的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发关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11月28日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获悉,该院负责学生心理工作的辅导员王芳老师,策划推出“茗心夜话”心理疏导专项活动,为大学生纾解压力和烦恼,提供情绪宣泄“出口”,大受欢迎。
大学生更注重同龄人的看法,更乐于从朋辈中汲取力量
“老师,我觉得好迷茫。”大一新生刘鑫(化名)讲述自己初入大学校园的感受:“宿舍其他同学都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和刘鑫有着同样困扰的,还有7位新生。大家如约来到王老师的茗心工作室,围聚在一起聊“烦心事儿”。这是“茗心夜话”专项活动中关于新生适应的一期。
活动之初,大家显得有些局促,想在这里找到心中的“答案”,又怕遇到不理解自己的人。“我也跟父母尝试沟通过,可他们总说‘你要多适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张悦(化名)向大家吐露心声。
“心病”还需“心药”医。王老师现场“把脉问诊”,将大学与中学在学习、活动、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再从同龄人视角出发,引导新生们为彼此“出谋划策”。“相比之下,青年大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同龄人偏好。”王芳老师表示,他们更注重同龄人的看法,也更乐于融入朋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与回应。
抓住情绪“出口”,就能找到“转机”
“老师,我觉得没有什么能够让我感到真正的开心和快乐。”已经踏上实习之路的林琳(化名)有一天发来这样一条短信。经过电话沟通,王芳老师意识到林琳可能患上了“空心病”,当即决定邀请她参与下一期以“感悟人生意义”为主题的“夜话”活动。
一方圆桌,八盏茶,师生8人“晒”着月光,聊着成长、学业与未来。“得到学生本人同意后,在这样开放性的空间和同龄人陪伴下互相倾诉与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王芳介绍,“由于参与‘夜话’活动的每个人都有倾诉与倾听的机会,守护彼此的‘秘密’渐渐成为学生们之间的小默契。”
王芳说,“空心病”最典型的特征便是学生找不到支撑其存在感的价值观,进而失去干事创业的内部驱动力。自己就学生们目前的人生目标、对生活的掌控感等方面展开话题,循循善诱,抓住学生思想和情绪的“出口”,引导学生重塑对生活的意义感。“老师的陪伴让我重新燃起希望,同学们的支持让我觉得信心满满。现在我一边实习,一边向目标努力。”林琳对记者说。
学生中渐渐流行一句话:“不开心?去聊天!”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用好朋辈陪伴支持的力量,更不能忽视拥有人生经验的家长群体。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茗心夜话”已邀请3批家长参与其中,原本几对不太和睦的亲子关系因为“夜话”活动的开展,而愈渐缓和。
“我想了解孩子更多的情况,但平时不知道该怎么问。视频‘云会诊’的形式为我们创造了特别好的机会。”刚刚结束视频连线的张妈妈说。“平时老爸总有很多工作要忙,从我记事起,我们父子的沟通就很少。”大二学生陈勇(化名)说,“这次老爸不仅接受了学院的活动邀请,还和老师一起关心我在校的各方面情况,我很感动,原来老爸也很爱我!”
心理专家表示,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早期(18-22岁),正是人生最为可塑的阶段,也是心理最为活跃的阶段,产生心理波动和异常的几率高于其他人群。高校应当肩负起育人和育心的双重责任,用更具互动性的手段和更易接受的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据悉,王老师的“茗心夜话”活动已连续开展十期,每期主题都会结合学生当前所处的学期阶段、特殊节日、共性问题开展,活动覆盖了全院所有专业、年级,收效良好。学生中也渐渐流行一句话:“不开心?去聊天!”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学院会充分利用活动平台,将学生平时“想说不敢说”、“想问不敢问”的心理困惑,以聊天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答疑解惑,为“00后”学生撑起一片“心灵绿荫”。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陈咏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