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全国出版融合发展论坛举行, 学界业界为出版专业建设“把脉问诊”

数字化、人工智能背景下要培养什么样的出版人才?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出版学科建设要进行怎样的构筑与发展?11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23年全国出版融合发展论坛举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出版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来自出版学界与业界的各方专家学者、从业者共同探讨,以更好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出版高质量发展战略,并为出版专业建设与发展“把脉问诊”。

11月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23年全国出版融合发展论坛举行。供图/中国传媒大学

智慧高教、智慧职教平台最新数据公布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致辞表示,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中国传媒大学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编辑出版学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前该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二十余年的深耕,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出版学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了千名高质量、高素质的出版专业人才,为党和国家的出版事业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我们深知,培养面向未来的出版人才,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发展之要。”张树庭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将与学界业界携手共进,积极探索建构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新路径,深耕细作推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贡献中传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云生致辞表示,面对数字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潮流和现实需要,围绕学校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集团各企业以高水平的内容编辑、数字编辑和作者队伍为依托,积极把握教学需求。目前,人教社已经完成了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234册数字教材的研发,累计服务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三千多万师生。高教社依托自主研发的数字教材编撰工具云创平台,已经与国内的八十多所高校和职业院校达成了合作,建设完成了两百多种 和 的数字教材。“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面向基础教育的人教智慧教学平台、面向 的AI课程实验空间、素质课程云平台。”冯云生说道。

据介绍,中教集团各企业持续做好国家智慧高教、智慧职教、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运行和服务支持工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共享范围。论坛上,冯云生发布了智慧高教、智慧职教平台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国家智慧高教平台累计上线27013门慕课、300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全站累计访问量超过了750亿次,选题选课约5亿人次;国家智慧职教累计上线专业教学资源库1508个,在线精品课和视频公开课12593门。教材和虚拟访问资源14668个,累计访问44.67亿人次。

教育数字化是全球 趋势,教师需更新知识结构

今年8月,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成为全国八所出版学科专业共建高校之一,与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共建发展。本次论坛设有三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教材数字化建设与出版专业教学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创新发展”,来自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教育部 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社等近20位业界学界专家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出版》等十余位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参与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出版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中,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以“从培养目标方面追溯出版学知识体系”为题,对于出版人才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培养建议,即设置马克思主义的出版观、文史哲等学科的简约型的课程、出版学的理论学术课程和专业学科理论学术课程等,他建议培养中要“理论指导实践”,设置关于编辑出版业务方面各环节的实践课,关于某一专业学科的各环节的实践课、观摩课等。“重中之重还是理论学术素养,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的教授,根深才能叶茂,理论越扎实发展的后劲越理想,出版专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才会久久为功,持久不懈。”郝振省说道。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副院长秦瑜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出版学界与业界的联合推动下,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使学科发展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出版行业在新的媒体时代,特别是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契机和更大的可能性。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要在融合出版、数字出版的领域做更多发力。“此次论坛设置了三项议题,其中对于 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材的数字化建设,以此来推动出版专业的教学创新。”秦瑜明表示,教材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出版专业教材的数字化建设, 的教材数字化建设实际有更多的空间和可为性。

“教育数字化是全球 的一个趋势,是我国 的战略之一,也是一项挑战,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个挑战不仅是怎么培养学生,首先是老师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理解数字化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材建设中心主任王晓红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下,教材不再仅是纸质的出版物,而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链接和知识来源,也将倒逼教师思考应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适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如何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从学生的价值结构、能力结构还有知识结构来考虑这个问题。此次论坛的重点在于讨论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问题以及核心知识体系问题,实践的一个前提是理论学术的创新。因此我们要首先解决老师的观念问题,以及新时代的技术问题。”王晓红说道。

新京报记者刘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