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级

这个说英语的拿破仑不太冷静

◎董铭

拿破仑的人物传记片,雷德利·斯科特与华金·菲尼克斯的组合,这部影片自立项之初就让众多影迷充满期待,尤其是那幅“皇帝加冕”的剧照,仿佛就是卢浮宫名画的截图版。可等到影片正式上映,观众却发现,这并不是一部遵从史实的严肃作品,那些嘲讽中略显滑稽的场景,深情中不乏伤感的别离,仿佛是在倒叙一个法国科西嘉男人的孤独一生。但别忘了,斯科特是个英国人,他骨子里本就不太可能有“波拿巴崇拜”。

像大仲马的传奇小说

斯科特早就透露,自己十几年前就打算拍一部“拿破仑一生权力兴衰”的作品,如今这部大作终于在AppleTV+的助力下完成,158分钟版先上大银幕,250分钟版再上流媒体——这种操作很符合当下。剧情上,这部新作果然是聚焦拿破仑在权力上的征服,并没有涉及他在科西嘉的童年成长和家庭环境,而是跟着他一路征战,从土伦打到滑铁卢,直到流放圣赫勒拿岛写回忆录。

影片在巴黎的首映激起了热议,法国朋友早已给打过预防针:斯科特就没打算遵从真实的历史,他拍得就是他“认为”的拿破仑,或者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眼中的”拿破仑,而不是阿贝尔·冈斯镜头中的“伟人”,更不是法国历史书上的“法典缔造者”。最多,也只能当作大仲马的传奇小说来解读。

这般创作态度,其实从影片开场,拿破仑亲眼见到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断头就可看出。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斯科特改动这些历史细节,就是想要在两个多钟头的片长里更加聚焦人物情绪和动机。特别是在拿破仑起家的阶段,无论和一生挚爱约瑟芬(凡妮莎·柯比饰)的羁绊,还是同塔哈·拉希姆饰演的权臣巴拉斯之间的博弈,拿破仑唯有利用他人的权势和关系,才能在时代的巨变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权柄,从一个科西嘉岛来的炮兵军官,一跃成为法兰西的皇帝。至于在这个向上爬的过程中,有多少秘史可挖、床笫之间又说了什么悄悄话,这都是可以虚构的空间,也恰恰是英国影视人最喜欢八卦的事情——前不久《王冠》最后一季里的戴妃秘闻,就已大大发挥了一把。

事实上,法国人拍起古装片来,也往往会加入一些戏谑的成分,夸张起来也不输给英美,至于其他曾被拿破仑统治的欧洲国家,戏说一下也并不算过分。2006年,法意合拍的那部《我与拿破仑》中,就虚构了一段拿破仑流放厄尔巴岛的传说,丹尼尔·奥托耶饰演的那版拿破仑,就是一个沉浸在自悔之中,看上去已无雄心壮志的中年男人。

作为旁观者,英国人斯科特当然也可以借鉴这种视角,破除拿破仑作为帝王的“圣光”。例如在1799年雾月政变那场戏里,权力争夺被处理得就颇为滑稽,一个早餐时间就决定了政治格局,背叛巴拉斯的拿破仑轻易篡夺了至高权力;而前一秒,他还狼狈地从台阶上滚下,让人不禁想到华金在《小丑》中的表演。23年前的《角斗士》里,华金饰演的罗马暴君康莫迪乌斯,不也是在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饰)面前显得外强中干吗?依然沉浸在这种叙事中的斯科特(他在拍《拿破仑》的同时,也在同步创作《角斗士2》),不自觉地在历史题材中带入荒诞口吻,再次让华金在权力面前“横跳”也并不意外。当然,这种视角并非完全抹杀拿破仑的主动性,他作为军方实权者有其对政治的敏感性。投靠所谓“胜利的一方”获得更牢固的支持,这一点他并不比“交际达人”约瑟芬落后多少。

一场高人气“直播”

而在贯穿全片的拿破仑、约瑟芬“爱情”的主线中,似乎也包含了这种“与权势共舞”的潜台词。或者说,片中的那些粗鲁的内庭画面,并不只是肉欲与爱情的交织,同时也有政治与权利“交媾”的暗喻。唯有在约瑟芬面前,拿破仑才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内心的怯懦和自卑,被这个比他大六岁、带着两个前夫遗子,却无法生育的寡妇所吸引、征服。私底下的拿破仑,会像犯错的小学生一般抹着眼泪,重复着“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即便母亲并不喜欢约瑟芬,他也要坚持让她戴上后冠。

在那场加冕大戏的处理上,斯科特确实重现了西方艺术史上的名场面——拿破仑从教皇手上抢过皇冠自己戴上,然后再亲手给约瑟芬加冕。但在整个情绪上,又显得非常“抓马”。对比夏侯在《玛戈王后》同类场景中的史实质感,斯科特更像是在完成一场高人气“直播”,而在场边画下这“反转一幕”的大卫,仿佛就是那个时代的网红博主了。

在同为法国历史题材的《最后的决斗》里,可以看出斯科特依然重视女性角色,《末路狂花》的视角没有丢,放在哪个时代都可以展开。约瑟芬在本片的戏份之多、登场之长,已不只是拿破仑背后的女人,而是见证并影响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命运的女人。两人的情感越到后来越微妙,从“我的爱人”到“我的朋友”,几乎贯穿始终的信笺往来,给影片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致死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也成了全片为数不多的令人同情之处。

在对手戏的表演上,华金和凡妮莎还真是一对,那种“爱情上头”的不管不顾,在军事天才和痴情男人间的切换,也是斯科特有意埋下的一份“真性情”。当然,能否把拿破仑的倒台与约瑟芬的离婚简单关联起来,这在史学观上是存在争议的。但作为一部传记片,这种戏剧性是最直接的:毕竟无法生育子嗣这种事情,无论是对于男人女人,还是皇帝皇后都很重要。

英国人的“私心”

耗资高达14亿的《拿破仑》,在服化道层面的考究一望可知,像拿破仑雾月政变登上权力巅峰之后,同约瑟芬享受的就已经是路易十六的王室排场了。法国宫闱的奢华令人瞠目,同时也衬托出保皇党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角力,其实并未伤及根本,不过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罢了。

至于战争场面,那更是斯科特的擅长。从一战成名的土伦港到三皇会战、远征俄罗斯,以及决定拿破仑和整个欧洲命运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的战场天赋助他破格提升为准将、执政官,每每身先士卒也收获了基层官兵的爱戴。面对反法联盟的屡次来犯,华金在这个层面的表演堪称坚毅,斯科特的镜头调度更是恢宏:被炮弹击中的战马,落入冰水中的士兵,龙骑兵冲击步兵方阵的壮烈,都不禁让人想起18年前的《天朝王国》。

英国人在最后仍不忘“私心”,不仅给滑铁卢保留了最长的戏份、最细致的镜头,还让拿破仑与威灵顿惺惺相惜:两人在战舰上的一番英语对话,甚至有些相见恨晚的意味,仿佛真就从法国人手中夺走了历史解释权。而那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炮轰金字塔”画面,则有一种漫画式的喜感。毕竟斯科特在这两个半小时里,不止一次出现这种对历史厚重感和强者崇拜主义的消解,淡化了作为法兰西帝国缔造者、欧洲大陆征服者的拿破仑,突出描绘了一个脆弱的婚姻失败者、一个骄傲的厌世者,以及一个被“幻灭感”裹挟的可怜男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