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这一年,书写“聚天下英才共成长”之非常答卷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自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命题以来,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年末之际,我们围绕2023年度本刊视角梳理学界研究发现,这一年对这一重要命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汇聚一流人才、用好海归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三个方面。

汇聚一流人才

深入研究世界各国人才引进战略及影响人才汇聚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准确把握国际人才竞争和流动态势,不仅可以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也将在未来发展中抢得先机。

2023年度,众多学者围绕他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张恬奕等认为,典型国家或地区通过建立全球网络开展人才引进政策宣传的方式值得借鉴,我国可以聚焦重点前沿领域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才智库,掌握领域顶尖人才在全球的分布和流动状况。陈志强对西方多国引才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均在引才站位上突出战略高度,在引才理念上突出全球视野,在引才政策上突出积极开放,在引才重心上突出面向未来。甘水玲认为,发达国家的移民制度在人才国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近几年更是呈现出引才领域和对象精准化、层次高端化和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等特征。赵思晗则提出,国际顶级期刊和数据库也是西方国家关注、跟踪国际人才的重要路径。

《2023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显示,瑞士再次成为全球人才竞争力最强的国家,这受益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优质的自然环境。而新加坡则凭借受过raybet雷竞技靠谱 的劳动力和创新型经济排在第二位,第三、第四、第五位分别为美国、丹麦和荷兰。《神州学人》本年度亦关注到丹麦在数字人才引留用方面的经验做法,曲梅(数字人才“引留用”的丹麦经验,神州学人,2023.04)提出,在数字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国家中,北欧“小”国丹麦常常被人忽视,但丹麦却在数字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曲梅认为,在我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布局下,可参考丹麦凸显工作环境优势、确定潜在人才库、支持国际学生在丹就业等举措吸引和留住数字人才的经验。

在研究国际人才流动与汇聚的同时,学者们也自然将目光聚集于高校。段世飞等(一流大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实践路径,神州学人,2023.02)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在推动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面向全球招收优秀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广泛的知名度、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越的校园设施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吸引高水平人才。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李峰等,他们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通过“教育吸引”和“就业吸引”两种路径来促进人才在大学所在区域的集聚。

在本年度《神州学人》所关注的高校案例中,西安交通大学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为现代大学与经济社会统筹融合提供新模式,以此建强人才高地的实践尤为突出。王树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建强高水平人才高地,神州学人,2023.04)指出,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高校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建立新发展形态的当下,应自觉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并在新的战略机遇中,建强国家科教人才力量。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外籍人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也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梳理发现,本年度对于外籍人才引进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国际局势影响、引进机制及引进效益等方面。

2023年,存在于美国、欧洲、大洋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威胁论”等对华负面思潮和打压中国的政策,对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交流造成一定压力。来慧洁(新形势下高校外籍教师对华认知:特征、影响因素及应对,神州学人,2023.07)在对S校外籍教师的调研访谈中发现,国际学者群体对华认知受到对华国际关系、国际人才治理水平和国际传播三重因素的影响。她认为,要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国际人才生态,及时掌握外籍教师对华认知情况尤为必要。李函颖等也提出,一国的国际形象等意识形态领域之争会对他们的跨境流动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董斌表示,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西方国家加紧对人才流动的封锁控制,增加了人才引育、交流和安全等工作的难度。

但也有学者(如方晓东)建议,我国应抓住机遇,在美国不断加大对华人科学家、留学生审查力度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包容、唯才是用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不同职业生涯的国际人才来(返)华就业、交流、访学,并适度允许外籍科研人员参与或主持国家、地方级科研项目。

此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探究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分析有利于外籍人才长效发展的支持机制,对于提升我国新时代引才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李函颖等发现,文化资本是外籍教师来华工作的最重要动因,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历史及其治理理念的国际化极为重要。来慧洁表示,创造有利于外籍人才职业目标实现的职业发展机遇,提供支持外籍人才快速融入和专业发展的通道,可使外籍人才能够长期为我国大学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面向形成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相适应的外国人才制度体系,钮钦(加快形成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外国人才制度体系,神州学人,2023.03)提出,应通过深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引进外国人才智力的制度创新、强化统筹形成外国人才制度合力等方法,建设更为法治化、国际化、社会化的外国人才制度体系,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外国人才制度优势。

本年度,《神州学人》也关注到相继出台的更具吸引力、更增便利度的外籍人才政策。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杭州自年初相继启动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展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认定范围;四川出台20条措施提升外籍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等等。这些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区域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同时也表明,打造吸引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新优势正成为区域科创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升级的内在需求。

用好海归人才

随着国际人才流动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日益提高,其流动规律与演化特征成为研究者的关注重点。陈凯华等提出,回流型是近百年时间内人才流动的主要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在不同学术年龄阶段的流动趋势不同,高层次人才的流动趋势变化更为明显,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倾向于选择回归母国,呈现回流型流动。他们认为,这一“人才回流”现象表明世界各国开放格局愈加扩大,为各国人才交流提供了愈加充分与宽松的整体环境,使不同国家人才流动愈发便捷。

“人才回流”的现象在我国也得到充分印证。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速度减缓,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快速增长。据统计,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郑金连(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几点思考,神州学人,2023.05)认为,中国留学人员国际迁移正在形成“出国留学-回国发展”的流动态势。

海归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也是衡量我国人才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所具备的国际视野、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独特的创新思维,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突出作用。

本年度,围绕发挥海归人才作用,《神州学人》策划采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既有好的经验做法,也有留学人员回国后的杰出贡献与所思所感,文章视角与学界研究重点相辅相成。既如张福锁(张福锁:用“科技小院”书写美丽乡村“大文章”,贾文颖,2023.08)、王建国(王建国:让城市望山见水,留住乡愁,贾文颖,2023.08)、俞孔坚(俞孔坚:美丽世界的“魔法师”,季昕,2023.08)等老一辈海归代表,又如张佩兰(张佩兰:抱大医情怀护生命之重,惠娟,2023.12)、杨高文(他们的小草事业,贾文颖,2023.12)等中青年海归人才,还有寇煦丰(寇煦丰:在对的赛道上奔跑,王焕现,2023.06)、操义平(操义平:回国发展前景更好,王焕现,2023.06)等新一代的青年海归。他们服务于我国教育、科技、医疗等国家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是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也是站在世界舞台上最生动的中国形象代言人。

海归人才作用与价值已成为社会共识。不少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研究。蔡国材等基于中关村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面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海归人数对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均呈现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吸引海归人才助力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杨溢则同样看到了海归人才在推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海外青年人才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

当下,我们正处于变局与动能并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海归人才正积极探求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曾访学美国的潘春旭(共谱新时代科普工作新篇章,神州学人,2023.03)多年来积极参与并组织海归青年为青少年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创造力,以科学普及助力科技创新。奋斗在国产大飞机事业一线的青年海归人才李晨(一位海归学人的科研思与行,神州学人,2023.04)记录了他回国以来感受到的国家及单位对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决心,而他也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享受着科研的纯粹乐趣,他希望以初心潜心科技创新,为让大飞机翱翔蓝天不断勇毅前行。

除了海归人才自身的努力,学者们也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为海归人才回国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土壤。

一些研究从政策环境角度,分析国内相关人才政策。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地域属性,梳理各地有关海归人才政策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郑金连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留学人才的优势和集聚留学人才的相关政策措施,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吸引留学人才面临的挑战,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建立更加灵活的引才机制、更好承接“出国留学-回国发展”良性人才流动的相关建议。薛琪薪等梳理了2017年以来京津沪杭深广等大城市的海外人才政策,从政策对象、奖励性政策、保障性政策、发展性政策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钟延红比较了江苏省与海外人才流入量排名前三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的就业创业服务,认为江苏省的海外人才就业创业服务依然存在政策集成度不高、服务机制不完善、市场化力量参与不足、服务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海归自身发展,为更好地留住、培养海归人才出谋划策。毕记满将海归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视为影响他们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在研究中发现,部分高校中海归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较低,提出通过优化青年教师人才政策机制、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改变社会行业整体风气氛围、全面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等手段,切实提高海归青年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朱雨欣等关注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后复杂的学术文化适应与心理机制变化过程,他们发现,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后出现的学术文化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学术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可采取重构文化认同、净化学术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等措施,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尽快融入国内高校,实现环境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培养国际化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赋予了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叠加新冠疫情的诸多挑战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之可贵,国际化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时代之需。

国际化人才培养强调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在国际格局正持续演变的当下,如何拥抱变化,似乎是国际化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本年度,多位学者在研究中均关注到这一问题。

何昌垂(加强国际胜任力培养应对全球治理变局,神州学人,2023.01)指出,纵观当前,全球议题变化莫测且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增强,对参与全球治理的青年来说,所要求的专业接触与知识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全球议题的变化,方向性趋势改变应成为制定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策略与储备的重点考量。蒋文嘉等(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神州学人,2023.07)认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与国际组织发展议程相接轨,应全方位、多领域聚焦全球性议题与问题,参与制定行动方案与全球性倡议。吴易唯等(构建基于联合国价值观和行为框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神州学人,2023.11)也表示,新时代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应当以联合国“4+5”框架为依据,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大变革的时代,学者们认为保持自身清醒和定力同样十分重要。孔凡立在探讨综合性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时表示,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扬民族精神,着力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要构建中国化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来梦婕(高水平大学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神州学人,2023.03)梳理了C9高校的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路径,认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需要熟悉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势在必行。

与时俱进、独立思考是本年度学者们在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时的主基调。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学界热议话题。众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需国际化人才分析探讨,不少高校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策略,分析不足及缺陷,提出对未来有益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议。

我们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基于学校类型,如职业院校、地方院校、综合类院校等;二是基于人才专业类型,如国际工商管理人才、涉外法治人才、铁路人才等。研究主要围绕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师资建设以及人才能力培养等。

在国际化课程设置研究中,多数研究都结合学校的育人创新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如郑亚莉等(创新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神州学人,2023.Z1)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经验,提出建立“专业+语言+国别”高职商贸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一二三课堂;常红梅等结合北京联合大学联合其他院校的探索经验,提出了“外语+”高职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际化师资建设研究中,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在创新实践方面,学者们也给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如教师自身加强外语学习与应用,尝试双语教学;高校加强国际化建设,为教师提供国内进修和出国学习的机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师技能实践能力;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等。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服务逻辑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基于此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在本年度研究中,不乏学者对他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进行研究。段世飞分析了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指出应将“全球理念”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愿景中,促进“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的统一,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刘浩宇研究了日本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指出日本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raybet雷竞技靠谱 国际化改革结合推进,使得日本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

透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已深刻认识到全球教育开放格局的深刻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始终受到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部分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框架背景下开展的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也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上所述,汇聚一流人才、用好海归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既要探索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也要搭建全球人才认可的干事创业平台,还要注重人才发现和科学培养。只有具备适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生态,方能汇聚人才凝聚合力,释放人才的创新动能。如今的中国,正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的沃土,不论是海归人才还是本土人才,都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神州学人》也将继续关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一重要命题,答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之问,探寻让人才冒得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关键。(文|本刊记者季昕贾文颖杨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