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大学四级英语考试的作文题,也能像高考作文一样出圈。凛冽的寒风当中,大学生们感受到了submission的伤害——因为对这个单词的不认识,导致对于整个作文题的理解发生了南辕北辙的偏差。
目前传出来的作文题大概是这样的:Supposeyouruniversitynewspaperisinvitingsubmissionsfromstudentsforitscomingeditiononacampuseventthathasimpressedthemmost.(大意是:假设你的大学校报正在邀请大家“投稿“,写一件校园里印象最深的事)
对于“invitesubmissions(邀请投稿)”,很多考生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只想了起“submission”的常见意思“屈服、投降”,于是有的考生就扬扬洒洒写了一封“投降书”,有的给“投降”写了一封信——DearSubmission。
有的考生写了“投降书”。网络留言截屏
四级考试当天,中国北方地区大雪扑簌簌地落下,有视频显示,有的考完四级的大学生手脚并用爬过雪地,爬回宿舍。雪下得正紧,眉头锁得更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悲凉也不过如此吧?网友直呼:我们都“爬”了,亲爱的“submission”你看到了吗?submission怎么就让大学生投降了?这些让出题人看了沉默,阅卷人看了流泪的答案,仿佛展现的不是考生的英语水准,而是考生对“英语再生产”的创造力。
烟台大雪,大学生“手脚并用”爬回寝室。网络视频截屏
诚然,随着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四六级考试应当与时俱进,对考生英语的综合素质提出进一步要求。但是,跨国的语言隔阂和文化藩篱仍然存在于考生之中。翻译是实现汉语和英语交流的桥梁,然而,诞生汉语和英语的土壤存在较大文化差异,这就决定了“翻译的过程”不能仅从词汇直译和句式结构中寻找线索,必须在理解对方语言的文化意涵和生活实践中寻求答案。矛盾点在于,大多数的中国大学生无法直接经验英美文化环境,只能通过书籍、视频等媒介间接感知,因此“文化误解”的发生也实属必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够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性所在,因此在考试命题中存在对“熟词僻义”的考查,以便提升考生们跨文化移情能力,这本无可非议。然而,回到命题技巧上,这种考查却不应发力过猛。
首先,四六级作为一种非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在于服务大学教育,提高育人效果,应当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将“熟词僻义”放在审题的关键点上考查,导致诸多考生看不懂一整道作文题,导致撰写的作文偏离了出题人原意,这反而会放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而不是增加英语学习的动力。
换言之,“熟词僻义”可以作为题目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进行考察,即给予考生一定的机会空间,即便没有提前掌握该单词不常用语境下的中文释义,也能在语义关联中猜测出该单词的大致意思,从而不影响正常作答。
有的考生写了给“投降”的一封信。网友留言截屏
可以考lot的“停车位”“拍卖品”的生僻含义,school是“(鱼)群”,spell是“念咒语”,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放到作文题干里作为关键词使用,不理解这个词,就可能导致整篇作文都写不出来,或者写得南辕北辙,这个是不是偏题、怪题了?
拿高考作文作为一个比较,如果考生把作文题目《早》看成了《旱》,写了一堆抗旱的内容,那是考生审题不清的责任,但是如果作文题目是《提篮春光看妈妈》这种容易产生误解、歧义的题目,会导致作文的写作方向和出题者的意思满拧,是不是就是出题质量的问题了?
当然,考生也应当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增强外语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思考,去理解外语的文化环境,完成从“机械地学习”向“有机地学习”的转变。此外,考生也应当在考试过程中调整好心态,至少不应出现将“submission”视为被邀请对象,开头一句DearSubmission这样的情况(要知道,题干中submission一词都没有大写)。
现实情况是优秀的四六级成绩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而考试本身难度却日渐增高。这就要求命题人提高命题的水平,至少应避免剑走偏锋,也要求考生切实提升自身英语能力和水平,了解多元文化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语境。
不必让大学生“因四六级破防,向submission投降”,毕竟考试的本质不在于冰冷的分数,育人才是考试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