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pp雷电竞

名校学子选择“向下保研”, 这一状况令家长难以理解, 你清楚吗?

考研,在很多双非院校的学生眼中,是一个“翻身”的机会,因为通过考研,他们将会拥有上名校的机会,从而让自己的履历更加光鲜,也让自己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所以,在考研的时候,考生们都是一种“趋上”状态,也就是“双非”想考“211”,“211”想考“985”等等。

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各名校的保研生开始“趋下”了,也就是“985”的学生去“211”甚至双非院校,这让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

明明是北大的保研生,却舍弃北大去了北师大,这一状况令家长难以理解

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自然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小高就是一名北大学生,在考上北大的时候,全家人都高兴坏了。

转眼之间,四年时间就快要过去了,而小高也因为个人素质优秀,成为了一名保研生。

而小高的父母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是非常的高兴,因为在父母的眼中,保研生就等于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所以认为孩子能够安稳的留在北大,继续攻读研究生。

但是,令小高父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竟然舍弃了北大,而选择了去北师大,虽说北师大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但是和北大相比,却并不能够让小高的父母满意。

因为这件事情,小高的妈妈还抱怨了好一阵子,觉得孩子放弃了好的学校,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而小高的爸爸却觉得,孩子这么做肯定有孩子的道理。

于是,便和小高沟通了这件事,而小高的回答,让老爸瞬间明白为什么孩子会选择北师大,而不是选择留在北大了。

各名校学生选择“向下保研”,原因令人意想不到:不是不愿意留在名校

小高告诉爸爸,其实并不是只有自己选择“向下保研”的,在自己的学校,有百余名保研生和自己一样,没有留在北大,而是选择去了别的学校。

而去别的学校,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向下保研”了。

那么,这些保研生为什么好好的北大不待着,而要选择其他学校呢?原来,这里面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的。

1、保研生并非完全不需要考试

在很多人眼中,保研生是一种“不需要任何考试就能够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事实上,保研生并非完全不需要考试,而是仅仅不需要参加初试,但还是需要参加 学校复试的。

所以,如果保研生在复试阶段的表现不好,就可能不会被录取。

2、名校的竞争力较强,担心丧失保研机会

我们知道,很多非名校的考生,都想要通过考研来进入名校,并且非名校考生中,并不意味着没有极为优秀的考生出现。

而且敢于报考名校的考生,本身都做足了准备。这也就意味着,名校保研生将会面临很多的竞争对手。

而如果自己学校的保研生名额有限,自己在复试过程中被外校生给“打败”了,或是被本校生“挤下去”,那么就很可能会出现丧失保研机会的情况。

而为了减少这种竞争压力,很多的名校保研生就选择“向下保研”。

因为这么做的话,自己就成为了比较具有竞争力的那个对手,便不容易被别人给挤下去了。

3、有自己的发展畅想

有些名校的保研生,其实有着自己的发展畅想,比如别的学校中,有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或是专业比较出色,比自己这个名校的相应 专业还要好,就可能会让保研生选择其他学校。

另外,有些保研生做好了发展规划,想要到某个学校所在的城市发展,就可能会直接报那个学校等等。

毕竟人各有志,你看来可能不合理的事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向下保研”影响的不仅仅是保研生,它透露出重要信号,考研生要注意了

1)名校很可能已经“挤翁不动”了,应避免盲目追求名校

名校生开始向非名校分流,这代表着名校很可能已经“人满为患”了,甚至连本校生都难以保证在竞争中胜出,可见名校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

所以,考研生就应该注意避免盲目地追求名校,以免上岸失败。

2)教育内卷化已经比较严重了,考研生要提高警惕

“向下保研”这种情况,已经从另一个角度昭示着教育内卷化的严重程度了,说明现在很多的学生为了保证自己能够上研究生,可以放弃较高的教育资源了。

所以,考研生一定要提高警惕,多多强化自身的实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以免在考研的时候被淘汰。

3)谨慎选择发展道路

由于“向下保研”的出现,代表着日益严峻的教育内卷,所以考研生们更应该慎重的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拥有较好发展走向的时候,我们并非必须选择考研。

因为考研的难度增加了,上岸几率就相应降低了,与其浪费时间考研,不如专心发展自己现有的稳妥道路。

比如自己考上了公务员,比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未必需要继续考研。

结语

“向下保研”的情况,属实令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不过,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是有其促成因素和道理的。

那么,你觉得“向下保研”还体现出了哪些信号呢?它又会对考研生造成什么影响呢?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