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app雷电竞

“三战”之后, 他们放弃考研: 人生并非只有一条路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肖暖暖

“放弃考研三战,我要放过自己了。”12月,朱冉在社交平台写下这段话,为自己长达三年的考研历程画上句点。

出乎意料,她收到很多评论。有人与她分享四战上岸的心得,鼓励还是要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有人抒发自己二战、三战的内耗和苦闷心情,借助网络排解压力;也有人宽慰她,真诚祝愿她有更好的未来……

传统语境中,放弃往往是非褒义的。但一次次竭尽全力地拼搏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考研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据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相较2023年减少36万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不能仅凭简单的数字对比就得出考研热开始降温的结论。之所以出现报名人数减少,主要原因或许是部分考生对考研和就业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不再盲目跟风。

中途放弃考研的考生们,有怎样的故事和思考?几位放弃考研的年轻学生告诉潮新闻记者,努力之后选择放弃并不可耻,人生也并非只有考研这一条路。

悄然倾斜的天平

进入12月,考研再次回到公众关注视野。与此同时,放弃考研也成为社交平台的热词。

10月底,距离网上报名确认的截止时间已经没剩几天,陈文文想到放弃。

她在一战的复试环节被淘汰,查分时,她发现自己只差一点点就能被录取。父母觉得很可惜,鼓励她今年再努力一下。

本科所学的设计类专业,即使成功读研深造,后续求职就业时还是会受到很多限制。出于就业考虑,考研二战,她选择跨考农业管理。

然而跨专业考研难上加难。即使认真复习很久也很难掌握专业课知识点,上岸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使能进复试,本科专业也让她在竞争时处于劣势。她意识到,研究生录取只是一个开始:录取后真能学好跨专业的知识吗?导师会愿意带自己做项目吗?这份研究生学历会有助于找工作吗?

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我还要继续考吗?”摆在陈文文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而毕业于双非本科院校的朱冉已经是“三战”。二战时,她成绩提高了20多分,只差9分就能进复试,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梦想逐渐演变成执念。

她渴望名校的学术氛围,但动摇的原因也很现实:当本就漫长而不确定结果的考研复习过程重复三遍,加上父母的期待、辞职后反复的学习状态,她在纠结和拉扯中陷入长久的疲惫、痛苦和崩溃。她开始想,要不要放过自己?

10月刚结束法考复习的潘雪晨则觉得,自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速通考研,放弃考研显然是更现实的选择,不如直接去找工作。

一场漫长而孤独的远行

距离网上确认截止时间的最后一两天,陈文文决定放弃2024年考研。

促使陈文文最终下定决心的,是备考过程中看到的招聘信息。真正尝试应聘后,她发现,农学的相关岗位也很少,还是没有解决专业限制就业的问题。身边已经考研上岸的朋友们,也还是在准备其他考试,考证书、考编制。“我突然觉得,考研上岸,只是代表上了一个台阶,但你离真正的‘岸’还很远。”

她心里的犹豫突然烟消云散。

在今年12月的中旬,朱冉也做出了最终决定。在妈妈询问她今年还考不考时,朱冉坚定地说,不。

选择放弃,就意味着他们并不努力吗?事实并非如此。

一战时,陈文文从5月开始复习,每天早出晚归,读英语、背专业课、学政治、刷题。

去年12月,陈文文在距离考研只剩一两周时“阳”了,直到上考场还在咳嗽。二三十人的考场,居然没什么人弃考,大家在低咳声中奋笔疾书。这一幕直到现在她都记忆犹新,“那时候觉得大家好像都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早出晚归是朱冉三次考研复习的常态,她见过早上5点半的太阳,也曾很多次和晚上11点的路灯打过照面。

潘雪晨的一战复习,战线从3月拉到了12月。当时疫情还在反复,每天早上6点半,潘雪晨起床去做核酸。因为去食堂不顺路,早饭就是顺带捎上的小面包,耳机里放着英语听力走到图书馆,然后在走廊边吃边背书。晚上10点50分,图书馆关门,她才收拾回寝室。复习用的书本资料,几乎都被翻得卷边,满是各色笔记。夏天里唯一有空调的自习室,冬天的暖气片,都是她要起大早排队的紧俏资源。

离考研初试还有一两天,潘雪晨“阳”了,吃不下饭,在宿舍里难受得呕吐也只能等稍微缓解后爬下床自己收拾。发着高烧,喉咙难受,怕频繁上厕所来不及答卷连水都不敢喝,潘雪晨就这样上了考场。考场里能听见的,只有起伏的低声咳嗽,纸笔摩擦和翻卷的声响。

那是一段想起来就会因为辛苦、委屈和无愧于心而热泪盈眶的日子。因为曾竭尽全力付出,所以即使第二次选择了放弃,潘雪晨也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

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在他们选择放弃考研之后,终于有个机会述说,只是声音难免哽咽。

与自己和解很容易,但要说服父母却并不简单。

为了不再重蹈二战覆辙,朱冉甚至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准备考研三战。她找了个自习室,每天悄摸出门复习,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往家走,时间要把握得恰好,不让父母发现异常。

家里人原先并不理解陈文文的决定,他们为只差一点点就能成功的一战倍感惋惜,热切地希望她今年再努力试试。所幸后来她还是成功说服了他们。

跳出考研,生活不只有一条路

放弃就意味着一无所有吗?

这些选择放弃2024年考研的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当他们在思考后选择放弃,发现自己再次看见了考研以外更广阔的生活,也才明白,这场漫长的旅程即使没走到终点也带来了宝贵的财富。比起充满不确定性的考试结果,脚踏实地的复习过程留下了更多。

一战、二战时,考研对朱冉来说,是一件痛苦和快乐并存的事。复习确实是漫长枯燥的,但每一次进步、每次吃到好吃的食物都能让她快乐。可开始三战后,这种感知快乐的能力消失了。纠结了一个多月,当她决定放弃的那一刻,仿佛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摆脱负罪感、好好休息了,朱冉想,她终于可以走出心里名为考研的那个封闭角落,走出停滞了三年的生活,去看不一样的风景了。

虽然这三年回忆起来并不算轻松,但朱冉觉得,这段经历让她学会重新关注自我、与自我对话,也对自己所学的人文社科专业产生了更多思考。

考研复习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信心:“我都经历过考研复习了,以后碰到什么事都相信自己能做到的。”

放弃考研,也意味着和梦校告别。朱冉并不觉得可惜,她知道即使硬着头皮上考场也无济于事。对她来说,这只是一次暂时性的撤退。她打算做个长期主义者,未来可能再次回到考研的跑道,也可能会出国读研,只是现在她想先往别处走走。

最近,朱冉开始看自己喜欢的书,闲时写些随笔,也不时关注招聘动向。她不打算再停滞脚步,她要大步往前走,期待能在明年2月份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务实理性的陈文文没有停下脚步,她绕开考研这个路口,奔赴其他方向。不考研之后,她找了份工作,还打算以设计技能为核心拓展未来的就业方向,美术、教育机构、办公室文员等,她觉得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今,潘雪晨入职一星期,她很喜欢这个法务岗位,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离家也不到十分钟,她仍然有提升学历的想法,但她相信,相比研究生学历,工作几年积累的经验也同样宝贵。她坦承,新入职的工作让她可以名正言顺地跳出考研“困局”,“如果没找到工作,我可能还得继续考研吧。”

交流中,几人都觉得,无论是考研热还是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36万,其中很大的影响因素都在于大部分考生有着明确的就业导向。有些人仍在追求考研上岸,有些人也许只是跳过了考研去追逐更“终极”的上岸。

熊丙奇认为,近年来我国考研有高考化的趋势,不少学生将考研视作“就业避风港”,二战三战考研,困在考研之中。他表示,在考研热中,要乐见部分考生更理性的选择,主动走出“考研之困”。当越来越多学生能进行理性规划,也有助于考研整体回归理性。

几个年轻人在经历了多次考研后意识到,人生并不只有考研、读研这一条路,条条大道通罗马。他们说,在宝贵的青春时期,如果选定了一条路,不妨坚定走下去,勇往直前,拼尽全力,当然,也不必美化自己没走过的那条路。在尽力尝试后放弃,也不意味着是弱者,毕竟,后退也只是一种与前进相对的选择。

(应受访者要求,除熊丙奇外,其余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