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中学“以美育人”,美术教师以社团课形式面向学生开展教学。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桃源中学(下简称“桃源中学”)建于1999年,是一所纯初中公办学校。学校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热爱学习、与人友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建设者”为育人使命。学校历经24年沉淀,不断在时代变革的轨迹中探求与时俱进的教育之道。
学校取校名之“源”,延伸涵义,创造性地建构了“源课程”系列,这是在教改课改逐渐走进“深水区”的当今时下,开发出的一份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创新样本。此外,以“源”为关键词,让广义意义上的“源”系列课程覆盖全校,桃源中学逐渐延伸出跨学科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以美育人”的美育课程体系,高质量践行五育并举,使学校办学迎来了生动的面貌。
“源课程”
成为学校课程品牌的闪亮名片
桃源中学的“源课程”(SourceCurriculum)是一套别开生面、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桃源中学的教学实践证明,“源课程”开拓了学子的眼界和思维,提升了学子的综合能力。“源课程”的理念内涵、授课方式也在时间的沉淀中不断优化改善,迭代进阶,成为桃源中学课程品牌的一张闪亮名片。
“源”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源头:源课程强调追溯知识的源头,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根源:源课程注重探究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源课程注重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点、实践性教学、自主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动力:源课程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动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究和发现问题,推动自我发展和成长。
源课程主体结构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国家课程是源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依据国家课程计划、深圳市课程计划标准及桃源中学实际教学情况,国家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90%。设置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地方课程不独立设置课时,融于相关学科中实施。校本课程是基于源课程建构理念,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课程,主要涵盖体现学校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特色的“三源课程”(思源课程:家国情怀,感恩崇善;开源课程:国际视野,和谐共生;索源课程:追根索源,创新创造),社团活动和研学实践,校本课程约占课程总量的10%。
跨学科
培养学子综合能力
桃源中学在源课程建构的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具体的行动措施: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制定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学校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引入地理和道法学科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同时历史课程中引入地理和道法学科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这也体现了“源”的含义之一——源头,即追溯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在理化生课程中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环保主题课程中安排学生实地考察环境污染情况,并制定环保方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体现了“源”的含义之二——根源,即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根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语言课程中安排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演讲或写作,让学生主动探究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体现了“源”的含义之三——资源,即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点、实践性教学、自主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同时这也体现了“源”的含义之四——动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动力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究和发现问题,推动自我发展和成长。例如在数学课程中采用问题解决式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的解题技巧,还评价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创新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独特见解。
第四,建立开放性评价机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艺术课程中不仅评价学生的绘画技巧,还评价学生的创作思路和表达能力;在语言课程中不仅评价学生的语法和词汇量,还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源”的含义之三——资源以及之四——动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同伴的表现,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
课程改革走深走实精益求精
如果说,桃源中学的“源课程”是对课程逻辑,教学关系的根本性重构,是一次“守正创新”的突破性尝试,那么,桃源中学在五育并举(尤其是美育)、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成果,则体现了学校在广义的“源”逻辑、“源”文化指引下,课程改革走深走实的积极面貌。
学校制定了跨学科学习实施方案,指导授课者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深化课程改革实践,推动课堂教学质效提升;学校还制定了社会实践实施方案,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和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方案”的制定凸显了另一个层面的“源”智慧,体现了越来越精益求精的课改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第九届深圳教育改革创新大奖评选中,桃源中学荣获美育特色学校(园)年度奖,这是对学校美育成果的一份肯定与赞誉。学校围绕“以美育人”的指导思想,将美育课程通过整理、创编、归纳形成“一大系列,三门课程”。分别是校园博物系列——自然笔记绘画,扇面书画创意实践课程,书法课程,立体纸艺课程。美术教师以社团课形式面向学生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成为幸福而完整的人。这一“美育”理念显然也与当代前沿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在“源”文化、“源”精神的指引下,桃源中学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五育并举等方面均不断涌现突出成果,体现了学校在核心办学理念鲜明的前提下,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精细化推动课改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卓越成效。可以期待,“源课程”这一颇具辨识度的桃源课程标签,成为历久弥新的优质课改品牌,成为值得同行学习、借鉴、效法的精品样例。
文:周正阳
制版:董淑云邹虹香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