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五个基层公务员的真实故事 , 让你知道真实的公务员生活

公务员制度近年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摆脱了过去的银饭碗印象,逐渐回归到普通管理者的形象与角色。这一变化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得以生动体现。

故事一:“做公务员也有风险”

赵光华,曾任四川古蔺县石宝镇副镇长,对公务员职位有着深刻的体验。在他的公职生涯中,他并非一直坐享优厚待遇,而是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历练成长。

2013年7月,赵光华辞去副镇长职务,选择了走上律师这条新的道路。曾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分公司负责人后,他决定独自创办律师事务所。如今,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拥有了房子和车子。

他的离职原因并非轻率,而是源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在短短两年的副镇长任期内,他负责安全生产、交通、环保等七个领域,工作量相较同级别的公务员并不算多。然而,2013年2月一场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赵光华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中。接到关于事故的电话后,他迅速前往现场处理,尽管最终查实责任并非在他管理的范围内。这一事件成为他离职的直接原因,也让他深感在公务员岗位上,风险始终存在。

“做公务员也有风险,比如说熬到40岁做一个副县长,一个偶然因素,分管的领域出了事,就有可能被问责甚至工作不保。”赵光华的心声道出了许多人对公务员职业的误解。尽管外界普遍认为公务员是拥有清闲工作和优厚待遇的铁饭碗,赵光华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这并非如表面所见。在公务员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和风险。

故事二:“回归专业,心真的沸腾了”

刘娜,一位拥有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的女性,她的人生轨迹与专业领域交织出一幅动人的画卷。2010年9月,刘娜毕业于大学,为了追随爱情而来到山东安丘市,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同时成功考入安丘市发改局成为一名公务员。然而,离职的决定在她职业生涯的第三个年头悄然而至。

刘娜对公务员的职业选择进行了深思熟虑:“冶金专业都读到博士了,很怀念这个专业。在成为公务员的三年里,我反复思考,最终决定要从事与冶金相关的实业。” 她的心在重新接触冶金、金属制造和加工时真切地沸腾了起来。刘娜选择协助丈夫管理公司,而丈夫同样是冶金专业的研究者,将家中小作坊发展成一家专业生产汽车轮毂、动车制动零部件、风力发电铸造件的制造企业。

刘娜深刻地谈到了职业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事业和职业紧密相连,但两者的区别在于,事业更多地融合了自己的价值追求。“现在我找到了事业的感觉。在机关工作,也能干成事业,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在这个过程中,刘娜迎来了一场对自我的内心追求的觉醒。

故事三:“拒高薪律所,为职业价值坚守,留下的公务员”

杜小伦,41岁,是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他已经在法律领域奋斗了近十年。每天,除了节假日,杜小伦都要处理1.12件案子,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误了正常的用餐时间。尽管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3200元,但杜小伦坚定地选择留在法院。

他的工作引来了外界的轻视,一名打工者嘲笑说:“一天少于两百就不干。” 尽管曾有多次来自企业老板和律师的高薪邀请,甚至有80万元年薪的律所邀请他加盟,杜小伦却毅然拒绝了。

杜小伦坦言,虽然法官的收入相对较低,但他认为社会评价和工作方式对于他来说更为重要。他看到了法官职业的稳定性,也意识到这些年来他在法律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职业选择上,杜小伦也面临了一些犹豫。尽管有人的嘲笑,但父母希望他能够稳定,妻子也支持他追求自己热爱的工作。尽管有不少法官朋友劝说他离开,但杜小伦最终选择坚守法官职业。他深情地说:“还是觉得法官职业最能体现我法律人的价值。” 这句话传递着他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和坚持。

故事四:“工作更纯粹,生活更有质量”

陈峰,接近五旬的郑州市政府某部门干部,他对近两年公务员福利的变革心生感慨。

陈峰钟爱品茶,尤其钟情于本地的新茶。他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清明前后单位总会发放信阳毛尖,每人两三斤,这样的茶市价高达四五百元一斤。购物卡、集体外出参观……曾经的“好日子”里,这些无一不是福利的象征。然而近两年,“连郑州市都没出过”。

陈峰,原本对往日的福利称之为“甜蜜的负担”。过去,每逢大小节庆,同事们早早开始议论单位会发什么,对其他单位的“满满期望”和“羡慕嫉妒恨”在语气中交织。这种攀比使陈峰感到“压力山大”。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不该存在的福利一一消失,单位之间的攀比也荡然无存。“现在偶尔会听见一两句抱怨的,但是工作更纯粹了,生活更有质量了。”

陈峰深情地表示:“以前‘考察’多,旅游和工作混在一起,也不省心,也没底气再向领导提休年假的事。现在好了,公私分明。工作日认真工作,节假日好好陪家人。”

故事五:“日子紧巴巴,盼价值得到体现”

赵强,湖南某市直机关公务员,五年工龄,副科职级。每月工资2800多元,扣除公积金和保险等,实际到手约为2500元——这是赵强的月收入。他坦言,除了这点“死工资”,每月再无其他。

"盼头"只有年底,去年的年终奖仅为8000多元。此外,赵强还未曾享受过其他福利。算了收入再算开支,赵强感到有些犯愁。尽管家庭条件不错,父母给了房子,也有了车,但每月的开销仍让他感到压力。妻子和孩子在省内另一城市,两地奔波成为家常便饭。“每月坐高铁的花费就要800多元。”

现今的单位,赵强在前两年才调过来。关于年终奖的“老版本”,他早有耳闻。不同年景,数额或许有差异,但一般都要超过12个月的工资总和。然而,这种传言与现实的差距让赵强心里感到一丝落差。

"按规定来"如今成了单位发放福利的唯一标准。“就是发200元,也得有依据。这条‘红线’,现在没人敢越。”赵强说。

赵强期盼着单位能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制度,让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更为合理的体现。他坚定地表示:“中央‘八项规定’等正风肃纪反腐败的措施,我们坚决拥护,不该拿的就不拿。”对于他而言,期待着工作的付出能够得到更为明显的回报,是他对未来的最大期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