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学校门, 应当越开越大

新闻背景:

近日,北京多所高校正在有序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刷身份证后即可入校。北京建筑大学还在周末和寒假期间向社会开放冰场设施,人们可通过学校的公众号购买门票。北京大学也表示,寒假期间将进一步优化进出通道,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校重新敞开大门,激活兼容并包基因

众多高校向社会重新敞开大门,释放开放诚意,彰显了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承担着社会服务和知识传承的责任,不少学校的体育场、图书馆等一直都是周边居民的共享资源,其自然和人文景观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到寒暑假,不少家长还会带孩子到名校参观,让孩子接受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它自诞生起就带有开放包容的基因。只有在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让师生“走出去”,让公众“走进来”,才能真正成就大学之大。历史上,不少大师都是名校的旁听生;近年来,不时有学校保安、厨师等受到高校学术氛围的熏陶,进而奋发图强考上大学……

大学开放,大学本身也是受益者

其实大学开放,大学本身也是受益者。以学术讲座、研讨会、招聘会等活动为例,若校门重重阻隔,人们进出校园手续繁杂,其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校门打开了,学校和社会才能更充分地实现信息、资源等的共享。

当然,开放校园确实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隐患,这也是一些高校尚未开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一味封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目前,一些高校实行非本校师生及家属禁止入校,导致校园周边还出现了“黄牛”,“付费入校”甚至成为一门生意。其实,遏制“黄牛”的最好办法就是打破公众与校园之间的藩篱,推动校园有序全面开放。

大学校门,应当越开越大

大学开放与否,是大学精神的一个折射:大学之“大”,在于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这才是理想中大学的样子。高校要理解公众的期待,审视自身的管理措施,哪怕无法一步到位,至少方向应当明确——大学校门,只能越开越大。

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敞开大门之时,入校访问的社会公众也应该自觉维护教学秩序,避免破坏校园环境。只有高校与大众双向奔赴,才能让大学校园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lonovak:做好登记,大学适时开放没什么问题。

@癸夏迟舞:我2002年到2006年在北京读书,经常去北大蹭课、蹭讲座,不用门禁,感谢当时的开放。

@Fulux:好的大学没有围墙。

@伍里川:过去技术手段相对欠缺,大学校门的敞开尚不会令治安情形变坏,如今科技发达,难道还不能提供一份安全上的保证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大学生是学生,也是成年人,不能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大学有序开放是大势所趋,高校还是要走出封闭管理的舒适圈,消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从而为青年学子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促使他们涵养“大情怀”、拓宽“大视野”、作出“大贡献”。当然,对入校参观的社会公众来说,也要遵守校园秩序。高校毕竟首先是教学科研单位,而非旅游景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