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孩子『课一听就懂, 题一做就懵』, 该怎么办?

在学习的过程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讲课时能听懂,自己做题却不会?这个现象普遍存在,但很多人对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知之甚少。今天,我就用这篇文章详细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法

原因分析

原因一

/

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VS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

首先,我们要理解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换——从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到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

课堂上的学习往往是一种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即老师通过直接指导,为我们展示了解决问题的直线路径。然而,当我们自己尝试解题时,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决策路径。

举个例子,想象你正在学习解代数方程。在课堂上,老师可能会按照一种固定模式来讲解:先展示方程,然后逐步解析每一个步骤,直到得出答案。这个过程看似简单明了,因为老师已经为你铺平了道路。

但当你独立面对相同的方程时,可能会发现,这条道路并不那么直接。你可能在选择求解方法时犹豫不决,或在中间步骤中迷失方向。这种从课堂理论到实际操作的跳跃,往往导致了理解上的断层。

原因二

/

短小的逻辑环节VS漫长的逻辑链条

另一个原因在于,课堂学习通常只涉及短小的逻辑环节,而没有覆盖整个问题解决的逻辑链条。

在课堂上,每一步骤都被详细拆解和讲解,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流程。

比如说,当一道题目的完整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A→B→C→D→E→F→G

在课堂学习上,这个完整的链条会被拆解成A→B、B→C、C→D、D→E、E→F、F→G,每一步都会被拆解来说明,我们上课听的时候也会觉得,都听懂了,因为我们听懂的都是零碎的逻辑链条。

但是当我们大考时,考的却是完整的从A→G,就相当于我们手头上的都是零件,可是却要我们交出一件成品,所以我们当然就不会做了。

举个例子,老师在讲解一个物理问题时,会详细讲解每一个物理定律的应用。作为学生,你可能会觉得每一部分都理解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够将所有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当你尝试自己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可能会发现难以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导致解题失败。

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从学习金字塔到费曼技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首先是学习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提倡通过教授别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当你尝试向别人解释一个概念时,不仅要清楚地阐述你的想法,还要确保对方能够理解,这个过程会迫使你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例如,如果你在数学课上学习了一个新概念,尝试向同学或家人解释这个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或者发现自己对某些部分的理解并不充分,这样一来,你就有机会重新审视你的理解,并加强记忆。

费曼技巧则是将这个过程内化。这种技巧要求你以尽可能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好像你在向一个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讲解一样。

它可以帮助你梳理和巩固知识,因为你必须把知识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才能清楚地解释给别人听。

方法二从熟悉完整逻辑链条到思维可视化

对于那些长且复杂的逻辑链条,思维可视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通过将抽象的思考过程具体化,比如用图表或图解的方式展示。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整个思维过程,使得整个解题过程变得更加容易管理,从而避免在复杂逻辑中迷失方向。(我们前两天说的思维导图就是思维可视化的一种方式:糟糕!知识以树的形式进入了我的脑子!|看《鸣龙少年》居然学到了记忆法!)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画出反应物、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之间的关系图。这种可视化的方法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记忆反应过程,还能帮助你理解反应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总之,理解和应对“为什么老师讲课能听懂,自己做题却不会”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学习方法思维模式两方面入手。

通过实施学习金字塔理论、费曼技巧和思维可视化方法,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理解这些方法来更好地辅导孩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