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席卷全球的“科目三”,我担心公考面试要考

“科目三”——扭胯、摇花手、潇洒小连步,“一笑江湖”魔音入脑。这段魔性舞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火爆现象。

网友辣评:

放下手机,去剧院看个《天鹅湖》,没想到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安可长这样:

打不过就加入,考公人在聊“科目三”时,应该聊些什么?

短视频赋能

“科目三”的流行,离不开短视频的加持和赋能,甚至可以说,没有短视频,就不会有“科目三”。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短视频不仅是一种网生内容形态,还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以强大的搭载能力和审美张力成为当下文化艺术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在文艺领域,短视频已成为网生文艺内容的催化剂、播种机、放大器。

文化输出

今天,“科目三”火到海外,其中既有TikTok等平台“出海”之功,也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形式更多元广阔的表现,更是中国魅力和影响力的例证。

在短视频的助力下,“科目三”成功掀起了中国流行元素的海外模仿秀,进行了一波成功的对外文化输出,形成文化热点事件,这激发了人们的兴趣,从而产生持续的传播动能。总之,“科目三”根于民、兴于网、源于情。在网络社会,任何文化现象、文化热点都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科目三”的热度会慢慢消退,但其引发的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审美趣味、青年潮流文化等话题的讨论仍会继续。

“科目三”契合了大众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又带着全球网络文化“基因”,它的易得性、可复制性、可传播性高,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环境进行改编,既能吸纳流行元素,也有自己的创新,因此得以在世界传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赵如涵)

科目三爆火台湾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称,“这是两岸青年在网络时代独特的交流方式。大家通过交流会发现,两岸同胞有着中国人共有的文化基因,这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的内生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我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用短视频进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也是国际形势新格局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之下,在业界工作者的努力下,将会涌现更多表现中国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的优质短视频产品。中国文化类短视频的国际传播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

主流草根同频共进

最近几年,在国风传播中,主流渠道与草根渠道的互动不断增加,大有“合流”之势。这一变化,既与互联网普及、信息技术进步对网络传播模式的影响有关,也是平台方、渠道方的观念转变使然。一方面,主流传播体系下的国风内容日益重视网络口碑,不断从年轻网民的喜好中挖掘创意和想法,以此调整话语体系,促成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爆款”。另一方面,年轻人常用、带有强社交属性的媒体平台,也将更多渠道流量分配给了国风文化的草根传播,为那些既有才华、又有热情的普通国风爱好者提供了更宽广的展示舞台。

两个传播场域汇聚合一,形成了“1+1>2”的同频共振效果,让国风的魅力全面迸发。

延伸话题:短视频平台监管

对短视频平台来说,互联网的“头部效应”不仅意味着传播优势,也意味着平台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做好短视频内容的风险控制,通过升级技术手段,提高对不实信息、恶意炒作内容的识别效率,防止传播失范,避免成为一些网红“流量为王”的推手;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平台主体责任,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自审自查机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处置和打击力度,将虚假摆拍、恶意造谣的网红逐出平台。

更重要的是,平台企业要摒弃“流量至上”的理念和考核方式,回归记录美好生活的初心,以高品质原创内容占领市场,赢得用户的青睐。

延伸话题:青少年正确引导

短视频虽短,但监管不能“短”,平台责任更不能“短”。从开展“清源”“净网”“护苗”等专项行动,到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再到指导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互联网治理上持续发力,以有力举措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不容忽视的是,相对于显性的低俗内容,易沉迷特性、不良价值倾向等比较隐蔽,更难甄别和引导。有家长说,有的短视频平台虽然上线了防沉迷系统,但因为没有准入门槛,无需注册就能随时刷新观看,孩子删除应用程序以后重新下载,就能轻松绕过限制。如何避免漏洞、消除隐患,为青少年构建绿色网络空间,依然需要平台、监管部门等方面继续探索、久久为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