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什么才是好的阅读方式?

作为一个必须终身学习的现代人,一定会不断的反问自己,什么才是最好的阅读与学习方式?

古代西方人认为是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城邦的自由人必须掌握七种知识,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中国人认为是“六艺之学”——贵族君子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分别是射箭、音乐、礼仪、驾车、写字、算数。

也就是说,无论中西,对古代贵族的学习阅读要求,都指向了追求人、社会、宇宙的各类基本知识——通识阅读。

事实上,通识阅读之于当代人同样意义巨大。作为比专业阅读更高级的阅读方式,通识阅读往小了说,是获取“软实力”的必备之路;往大了说,是养成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成为“拒绝被统治”的“屠龙术”。

其价值至少有四点。

▌一、通识阅读可以获得重要的软实力——常识与批判性思维

哈佛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教育的目的,是确保学生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在自媒体泛滥、短视频流行的当下,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首先,需要常识。正如知名媒体人梁文道在其《常识》一书所说:“我所说的,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专业分科过早、过度的时代,很多人知识体系相当匮乏,很容易被各种“胡说八道”带偏。

所谓通识阅读,就是阅读吸收各种基础常识,特别是各学科、领域的基本常识与知识。这对弥补常识缺失,无疑意义巨大。

除此之外,正如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言:“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信息过度的时代,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辨别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通识阅读特别强调逻辑、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谨防认知谬误,这无疑是当下最急需的思维方法。

▌二、有术无道,止于术——通识阅读可以应对知识、智能社会大变革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是知识分子的“知识社会”。知识,无疑成为时代的刚需。

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很多人认为理工科专业的技术岗位,最为急需。然而据美国专业统计机构调查,每年新增的岗位中,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加在一起,不到10%,剩下90%的新工作,都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员”,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都不是纯技术的工作。

这些工作要想做好,不是学习会计、管理之类的“商科”,恰恰应该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哲学、政治等貌似无用的通识课程。

统计调查,更进一步发现,各行业工资最高的人,如华尔街投资银行合伙人,政治、历史和哲学出身的也占多数。

也就是说,智能时代,机器越厉害,只会机械化技能的人就越廉价,通识阅读也就越值钱。

▌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通识阅读是“学为好人”的必经之路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阅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遣和实用,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完善自我、改善社会。

通识阅读,从对世界本质充满好奇的的自然科学,到洞察社会的社会科学,再到自我完善的人文学科,涵盖人类文明的全部知识。

这无疑才是帮助我们认知世界,改善周遭环境,促成一个更良善社会的第一步。

▌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通识阅读可以获取反抗算法专制的洞察

当前这个时代,特别流行“大数据”、“算法”,很多人试图用机械化的算法理解和解决一切问题。殊不知,正如经济学巨擘哈耶克所言,社会的很多问题根本不能用算法和大数据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算法,就是把世界数字化之后,加总、求和、平均。这是一种“数字乌托邦”,更潜藏着某种数据专制的可能性。

在大数据越来越普及、人工智能即将大行其道的时代,通识阅读可以“综观”纷繁复杂的世界,以“意会”的形式洞察社会深层特质与人类文明走向。

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通识阅读,就是让人反抗算法专制,成为劳心者、自由人的大哉学问。

所以说,通识阅读,既是阅读的开始,也是阅读的结果,更是阅读的核心,一切阅读都应该围绕通识阅读展开。

但不幸的是,这种掌握各类基本知识的阅读方式,历史上一度中断。西方被经院神学以及随后而来的专业分工打断,中国则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十三经传统以及随之而来的科举制打断。

幸运的是,作为现代版的自由教育、六艺之学——通识教育,已经悄然复活,并成为了当代大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哈佛大学甚至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文件,号召全美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在中国,很多大学也开始把通识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核心,市面上各种通识读物也开始多起来了。但相比于专业阅读、功利阅读和流行化阅读,通识阅读依然是小众,而且很多国人即便已经意识到了通识阅读的重要性,也往往陷入了书海丛林无从选择的窘境。

因此,一套化繁为简,将几十本的通识阅读浓缩更简练的套装,就显得难能可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