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淇尹近年来,随着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日益鲜明,“考核”一词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地方考核基层干部的指标越来越细,赋分越来越具体,有些地方“千分制”不够用,出现了“双千分制”;还有的地方考核越来越密集,大大挤占了干工作、抓落实的时间。有的干部对此苦不堪言,表示负担很重;一位县级领导干部坦言,考核指标更多是考核眼下,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反映不出来。总体来讲,基层干部考核面临着考核类别多、分析识别不精准、结果运用难等问题,滋生了基层干部面对各类考核的“焦虑心理”。基层工作事务多,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细化考核类别等方式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作情况,但很难完全、准确反映潜在问题,更会加重基层负担。一方面,要拉长考核的“时间线”,建立“定期+随机”“平时+年终”“群众意见+主动走访”等多种考核机制,特别是加大对重大事件、重要项目上干部工作表现的跟踪访问,保证干部成绩全面、立体。另一方面,要鲜明一线考核导向,组建干部专职考察队伍,定期到民生事业、产业发展、经济建设、项目建设等一线掌握干部、了解干部;要将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第一标准,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档案,通过看政治表现来完善、补足干部考核体系,做到既看业务、又看思想。基层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相较于上级工作,更关注实际效果如何、推动发展成效如何,要因地制宜设置考核内容,为基层干部量身定制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干部考核“精准度”。例如,在考核内容上加入特色,根据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特点特性,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考核内容,将工作成绩转化为产业数值、增收金额等具象化元素,便于精准识别;在考核内容上有所侧重,根据基层干部职位职级以及基层单位职能职责,建立不同干部评价指标,实现考核差别化;在考核内容上提高社会意见比重,根据干部个人工作交往面,设定企业、群众、公益组织等不同社会群体,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确保考核有深度、有广度。考核结果是选人用人的有力支撑,抓实结果转化是消除基层干部“考核焦虑”的根本途径。要建立结果转化机制,围绕结果运用这一主线,将考核结果体现在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的各个方面,将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要严格贯彻落实干部能下规定,将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的重要依据,让一批干事不力、态度不正的干部自动“让位子”,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干事氛围。
消除“考核负担”重在考准考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