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牛眼观•教育说|大学校园开放理应成为“双向奔赴”

寒假将至,关于大学校园对外开放的话题又热了起来。1月10日,南京大学通过微信公号宣布,寒假校园开放日来啦!鼓楼校区和仙林校区同步开放预约参观。

研学、参观、游览……大学校园不只对师生,对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公众,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然而,副教授“跨栏”进出校门,校门外有“黄牛”出没……2023年,围绕着各所大学校门怎么进的话题,多次引发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其中一些不便的场景成为“过去时”,在元旦假期中,一些大学校园也再度成为新晋“景区”。

除了此次南大宣布寒假开放校园可“打卡”,据媒体报道,随着北京高校陆续面向社会开放校园,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目的地的高校研学游逐渐升温,两校已推出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开放范围、活化校园资源等举措,迎接寒假研学热潮。此外多所北京高校也宣布面向社会开放校园。

在诸多名校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态度显得尤为“诚恳”,该校1月2日在微信公众号上还向游客朋友们提供“参观攻略”:自2023年8月28日起哈工大全面开放校园,参观来访不用预约、不限名额。哈工大同时表示,这个元旦假期学校迎来游客高峰。笔者关注到,这条“攻略”消息阅读高达十万加。最近的“11个‘小砂糖橘’打卡哈工大,每人配一个学霸”等新闻,更被广大网友津津乐道。

那么打卡大学校园,对于社会公众和游客来说真有那么重要吗?当我们说起大学校园,就不能只说校园。首先,大学校园是一种“学习情境”。大学之大,不光有大楼,还有大师、大学问。大学拥有深厚的学科资源,很多校园还坐拥优美的生态景色、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有诸多红色景点。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和学术底蕴交织起来,共同构建了大学丰厚的文化资源。对于中小学生和家长来说,在网上固然可随时随地了解心仪大学的方方面面,实地参观更令他们向往,因为这不啻于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可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人文底蕴,在足迹所至处体悟大学精神。

其次,大学的设施可以成为“共享资源”。无论校友还是非校友,到大学食堂蹭饭、利用大学操场锻炼身体、到大学教室自习,或回忆青春年华,或重温读书场景,曾是很多白领工作之余的日常爱好。最近,北京建筑大学明湖冰场公布周末及寒假面向公众开放,就迎来网友点赞。在寒暑假、节假日,大学如何推进公共空间、设施合理科学地共享,为公众服务,让这些设施因地、因时制宜地获得充分利用,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之一。

主管部门对此态度如何?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依法保障高校合法权益。同时,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在大家乐见大学校园推进有序开放同时,能否更加方便自如地进入校园参观,也就成了不少网友存在的新期待。除了哈工大等少数学校,目前多数知名大学对公众参观来访校园设置了预约、报备甚至团队申请等手续。

公众对于大学校园优化开放的期待,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向学”姿态,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定位和社会职能的更多期许。大学如何回应?不妨在做好内外部平衡的基础上,科学简化入校预约程序,优化开放参观体验,辐射人文影响力。当然,首先要确保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可以进行动态科学调整。社会公众也应该理性看到,校园承载能力是不可能无上限的,在享受大学优质校园环境和资源之时,也要注意文明参观,有序游览。校园开放是一种双向奔赴,各方都有责任维护好这个过程,使之实现最优结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