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1990年代取得研究生学历,那么,必然会被视为人才、精英,毕竟那个年代全日制大专毕业生都没多大比例,硕士研究生就更稀缺了。到了2000年代,本科生开始扩招,考研热开始产生,不过,即便如此,研究生学历依旧很吃香——毕竟那个年代能读本科的比例虽然比2000年代有所提高,但是和当下的普及率没法相提并论。
到了2010年代,学历开始泛滥,如今更是在2010年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泛滥。其实,早在2015年的时候,就有教育方面的学者认为,考研热度激增,已经出现了本科处于 生态位的局面,2018年的时候,考研人数激增也让很多教育学者认为考研基数应该处于登峰造极的状态。但是,不论是2015年的局势还是2018年的局势,和2020年以来的考研情况,都不能相提并论。
所以2023年的时候,有教育学者提出了过度教育的看法——即其实社会不需要如此规模的本硕博毕业生,但是,偏偏又有了这么多,于是有了北京的博士成为小学教师,不入流的硕士去农村当小学教师的情况。
而过度教育,个人觉得对双普类型出身的学生,是很大的打击。
1、时间成本与容错问题
所谓双普类型的学生,可以理解成家庭出身普通——父母都是普通的打工人或农民,而自己的高考成绩也很普通,因此学校也平平无奇,属于没有任何亮点的群体。本来如果不是因为高考不断扩招,他们也没机会读大学,但是因为扩招,他们得以成为了注水的大学生,如果在大环境不断发力的年月,那么他们也可以通过水货文凭领到时代红利,但是如果大环境变得很平庸的话,他们无疑就成了很尴尬的群体。
此外,双普类型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见识问题,因此对于自己的发展没有任何主见可言,而且还存在人云亦云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学历赛道成了唯一的出路,而这个出路,在过度教育的背景下,也变得险象环生。
因为过度教育的关系,很多人本科毕业后,把读研成为刚需。需要依靠学历实现就业的双普群体为了就业,也不得不被迫参与考研。而姑且不说考研和高考的不同——在2020年代,高考基本上没有考不上的,但是考研可是存在大量考不上的群体。
对于双普群体来说,考研失败意味浪费一年,而考研考上了,如果学校和专业很普通的话,也很难在就业市场有竞争优势,同时,双普大学生又处于浪费三年时间的尴尬。而人的青春是有限的,经过这一番瞎折腾,双普类型的大学生,会处于后半生蹉跎的情况——毕竟,成本大、不确定性又大,如果遇到容错率很低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2、结语
如果主流群体都读大学,那么大学的学历优势就不复存在,考研也是如此。对于家里有条件的人来说,折腾的起也输得起,对于成本问题和风险可以有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大学生来说,学历赛道的时间延长,无疑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