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如此“支教”堪称叶公好龙、假仁假义!

[新闻页-台海网]

□然玉

动辄收费上万的“支教旅行”,堪称天才般的商业创意。其提供了一种复合型的价值回报,包括游山玩水、行善助人、“背景提升”种种。如此这般,将最高尚的爱心与最功利的算计“揉”为一体,这使之具备了其他文旅产品所没有的独特调性。从一名游客摇身一变“升格”成支教老师,对于某些人来说,此类人格镀金的便捷化路径,诱惑巨大。

分明是走马观花、逢场作戏,虚情假意而扭捏作态,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乐在其中。在流水线的打卡体验中,在廉价的自我感动中,一波流程走完,那些跟拍留存的照片、视频,被配上了精致的小作文。这之后,它们成了朋友圈文案的“总结升华”,成了留学申请里的“社会实践”,成了评优升职时的“履历资本”……由“支教旅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用途,可这一切偏偏就是和“教育”无关。

这一切,与支教事业所需要的人文情怀、责任意识与平等精神,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商业化的短期支教,其上课的净时长极其有限。与其说是“上课”,不如说是“见面会”更为恰当。所谓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与学生,有的只是主演与群演。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从来都是技术活。一群没有专业背景的“游客”,哪来的自信可以当好“支教义工”?玩票客串,花钱过过戏瘾而已。短期支教产业链,说到底,就是一个“层层相蒙”的诈局:文旅公司收钱攒局,一顿神吹、愿者上钩;一群游客假装“教师”,对着孩子装模作样。彼此各取所需,一派供需两旺。“道德”的狂欢,在氪金的旅游团、在山区的课堂,摆出的多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模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真正需要教师、志愿者的贫困山区长期支教项目,不用交钱甚至还有补贴却往往招不到人,他们干嘛不去?所谓叶公好龙,所谓假仁假义,莫此为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