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学校食堂改革的反思

春节假期闲来无事,想起自己初中时(1998-2002年)经历的一场学校食堂改革风波。当时年少没多琢磨,如今想来真是回味无穷。

我初中是去外地读的,一所半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走读、回家吃住,外地学生住集体宿舍、吃学校食堂。

1998年我刚入学的时候,学校食堂是承包出去的,承包给了两个老板,他们互相竞争,所以饭菜还挺实惠的。我印象深刻的是早上的八宝粥,老板总是放很多大枣,颗颗饱满诱人,有时候忙不过来就让我们自己盛,我们就舀很多大枣到自己碗里,老板看到了,稍微有点心疼,但好像也没那么介意。

其实不只是他们两家在互相竞争,校门外还有一群人跟他们竞争。一类竞争主体是校门口的小饭店,但我们是穷学生,饭店去得还是比较少;第二类竞争主体是周围村子里在家赋闲的农妇,她们瞅准了这个机会,每天中午会做一些家常菜到校门口售卖,生意还挺不错,以至于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由市场。

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的是校门口一位大嫂卖的蒜苗炒肉配白米饭,应该是用新鲜地道的食材配以柴火大锅炒出来的,那味道真是绝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吃到哭。

后来忘记是哪年了,学校突然决定食堂不对外承包了,改由学校自主经营,并配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先说影响最大的一招——关闭校门。校门一关,学生无法外出就餐,校外的自由市场和竞争对手瞬间消失。但是学生分两类,有走读生和住校生,怎么管理呢?学校也想出了办法,用不同颜色的学生证进行区分。每天放学的时候,学校安排几位值班老师和门卫大爷一起守在门口,确保不让一个住校生外出吃饭。

为了办好校营食堂,学校又组建了管理团队。那时候一心扑在读书上,对这个团队到底是新招聘的还是从后勤老师中抽调的,到底是几个人在管理不甚清楚。留下印象的是两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大叔,一位主管、一位采购员。

有一次食堂管理团队召集学生代表开会,主管表扬了采购员,说采购员每天早上去采购食材的时候,他会去抽查,看看采购价是不是高于市场价、问问商家有没有给回扣等等,最后他肯定地说,经他抽查,采购员对学生们认真负责,没有拿回扣。

虽然那时候年轻不谙世事,但我还是在想,主管监督采购员,那谁去监督主管呢?监督又怎么能做到全过程无死角呢?

担心窗口员工中饱私囊,食堂又印制了饭票。那个年代电子交易还没传到我们小镇,学校为了杜绝食堂卖饭员工直接接触钱财产生道德风险,专门印制了自己的饭票。饭票是一张粮票大小的油布,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面额,这样结算时一目了然。

中间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因为住宿生宿舍床头有个卡片记录着学生信息,卡片外包装跟食堂5元饭票的材质类似、颜色几乎一模一样,就有学生按照饭票的大小裁剪了下来,中午打饭的时候竟然顺利用了出去,到了晚饭,他又如法炮制的时候被抓了现行。

因为多了一道“现金—饭票”兑换环节,学校食堂还要专门安排一个人去兑换饭票。为了减轻他的工作量,学校出台了规定,饭票统一购买。就是每周日晚上我们回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班长收取同学们的现金,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去兑换饭票。

经过学校一系列的改革和严格复杂的管理,我们终于吃上了更贵的饭、更差的菜。比较常见、比较难忘的一个硬菜是土豆鸡块,所谓的鸡块都是鸡脖子和好肉被剔掉的鸡架子。但这个菜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至少让我们弄清楚了“鸡肋”的深刻含义。

慢慢的,住宿生自带干粮和咸菜的多了,吃食堂的少了……

虽然这是一个二十多年前的小故事,但放在当下仍然具有反思价值。

校门关闭了、食堂专营了、市场垄断了,谁的福利受损了,谁的福利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净福利又如何呢?

学生们的福利显然是受损的,因为饭菜的选择更少了、质量更差了、价格更高了。

校门口自由市场上农妇们的福利显然也是受损的,本来可以赚点零花钱补贴家用的,这下收入直接归零了。

老师们的福利也是受损的,平白无故多了一些校门口的值班任务。

校方的福利呢?学校将食堂收回专营,无论是打什么旗号,究其根本还是利益诉求。专营之后的净利润能否超过过去单纯的租金收入呢?说实话,这个答案我没有,我只知道不同的产权归属对应着不同的经营效率。

欢迎有此方面经验的读者在评论区分享。

不过整个社会的净福利肯定是减少的,因为有管制的垄断市场相比用脚投票的自由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缩小了。

现在想想,学校改革者当初未必不会预见改革结果,但全社会净福利减少,不代表校方福利减少;校方福利减少,不代表他个人福利减少。

所以,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改革,未必是改革者不懂。

/// END ///

No.564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睿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