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两次转学, 孩子却成绩垫底, 肠子也悔青了!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现代“高价学区房”让我们看到:好学校就是“高升学率”的保障,孩子能不能读上大学,关系重大。

于是,很多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帮助孩子转学到好学校,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习成绩,拥有更大的胜算。

但转了学,孩子就一定如父母所愿,学习突飞猛进了吗?也不是。

最近,莱莱的妈妈非常头疼,她好不容易帮读二年级的女儿转了学校,可一学期下来,孩子依然没能融入新的班集体,每天上学就愁眉苦脸,每天放学形只影单。

莱莱妈也向老师打听过莱莱在校的表现,老师反馈:孩子比较内向,不太愿意主动交朋友。老师希望家长多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到新的班集体来。

对此,莱莱妈有些郁闷,也有些自我怀疑:这个学,到底转得对不对?

01

转学,关键在“孩子的意愿”

“转学”有失败案例,转学”也有成功案例;转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其实重在“孩子的意愿”。

如果孩子主动要求转学,那预示着他的心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未来在新环境中,无论遇到困难还是挫折,孩子都会主动调整自己,争取在短时间里适应新环境,融入到新集体中。

这样的孩子,大多自信、乐观、适应能力比较强。

但相反,如果孩子是被动转学,当他们的心理没有做好充分应变准备,往往会面对新环境、新关系时备感压力,特别是内向的孩子,不知所措,无从做起。当孩子无法调节压力,甚至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新环境反而会让他的学习受挫,“转”不如“不转”。

02

一个“失败的转学”案例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她就是“转学失败”的反面案例。

同学父母是知识分子,因工作原因,同学和我们一起在同一个农村小学读书。上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就同学转学了,去了县城的一所好小学。离开的时候,同学非常不舍,甚至还哭了;我们虽然也不舍,打心里还带了那么一点点羡慕。

一晃就是多年,再见面,大家都已经读 了。记得那一次偶尔相遇,聊起曾经的过往,她满腹苦水,又无比后悔。

原来,转到新学校后,性格内向的同学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加上县城的孩子可能早熟了,话里话外都有些瞧不起“农村出身”的同学。被孤立、被排挤、被欺负,整个小学阶段,同学说她无比自卑,也没有交到朋友。敏感而又有些脆弱的她,早早学会叛逆,成绩班级垫底。

然而,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第二次转学。

升了初中,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同学想从头开始,于是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排在班级前十。然而,读初二的时候,父母却以“这个学校学习质量不好”为理由,花了很大代价,再次帮助她转学,并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这让同学很绝望,她心理非常清楚又将再次面对转学的压力。果不其然,作为插班生,她依然不能适应,自卑、内向却叛逆,浑浑噩噩,中考成绩非常不理想。

当年,同学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她很痛心,很无奈。

父母为孩子“择前程”而转学,孩子却因为转学而“折前程”,转学前,父母一定要三思,一意孤行,得不偿失。

03

转了学,孩子却不适应,怎么办?

如果现实情况要求孩子不得不转学,孩子转到新环境后,感觉有压力,怎么办呢?

“转学后”,家长要做到“三行”。

1)亲子关系先行

大多数家庭选择转学,大多是为了帮助孩子选择一个更理性的学校,潜台词就是: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但是,孩子转学后,亲子关系要先行,尤其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父母如果一味关注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孩子的心理状态,更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崩盘”。

多关注孩子的状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先给予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先让孩子不安而焦虑的心情有一个落脚点。

2)家长行动并行

家长再忙也要在孩子适应新环境期间,多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也能够寻求老师合理的建议和善意的帮助。家校联合,安抚孩子焦虑的心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3)专业帮助后行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压力真的非常大,无论是自己,还是老师的帮助,都无法排解孩子的心情,并且这种状态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了。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才能从主观能动上进行自我调整。

我是诺妈,家有男宝,致力于亲子成长研究,为父母们提供有价值的育儿干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