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全国政协委员刘林: 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学历门槛过高等不合理规定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持续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带来了“解决高校毕业就业问题要远近结合、有的放矢、精准发力”的提案。他表示,在多方协助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通过前一阶段调研,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须在前期各项措施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发力。

对于“学历鄙视链”现象,刘林认为,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招聘中学历门槛、资历条件过高(超过岗位实际需要)等不合理规定,积极营造公平、清朗的就业环境,减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

招生、就业将持续“双千万”,应拓宽升学渠道

据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点。刘林表示,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各个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社会各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齐心协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通过扩岗、定招、建立招聘补贴制度等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毕业生也在不断调整自身就业预期,近年来到中西部地区、基层一线、中小城镇、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不断提高。

“尽管如此,由于招聘需求减弱、毕业生人数增长的供需矛盾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通过前一阶段调研,刘林提出了“两个拓宽、三个精准、三个优化”的建议。

“拓宽”即拓宽国内升学渠道、拓宽国际留学渠道。在国内升学方面,刘林认为要立足长远,今年及今后一定时期持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要看到高校本专科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规模已经先后于2021年、2022年突破千万大关,招生、就业‘双千万’阶段至少将持续十年左右,基数的增长,更高层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势在必行。”刘林认为,这既符合 发展规律,符合人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又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延缓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有关部门建立研究生扩招专项行动,并着力解决制约研究生扩招的师资、宿舍等关键瓶颈问题,采取大力度、超常规措施,确保在不断扩规模的同时,稳定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国际留学方面,刘林建议,一方面扩大国家留学基金公费资助留学范围、规模,另一方面发挥留学基金委等机构联系国外高校面广、专业性强的优势,免费为毕业生推荐更多的留学机会,并提供公益或者普惠留学指导服务,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优化直播带货、灵活就业等新业态社会保险制度

“三个精准”则是要精准统计、精准招聘和精准补训。刘林认为,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统计口径的科学性、精准性。客观看待缓就业、慢就业现象,毕业后仍专心备考(考研、升本、留学)等群体规模数以十万计,而现行的就业统计与服务还不能适应这个趋势,建议将有其他选择意向、暂时不需要就业的群体单独列出(不纳入当期就业统计基数),建立精准、科学统计口径,并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延长服务周期。另外对灵活就业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的认定办法,不要一刀切,力求反映真实就业情况。

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招聘信息渠道不畅通、有效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刘林建议支持社会招聘中介服务平台与学校合作,鼓励优质、诚信招聘平台入驻校园提供专业服务,同时由有关部门牵头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全国招聘信息资源共享、精准推送,扩大有效岗位来源,提高服务质量。

刘林认为,要科学缓解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岗位招不到人与找不到工作岗位现象并存),客观认识高校毕业生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校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由于 自身发展规律(如滞后性)的客观存在,这一矛盾会长期存在。建议国家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补充培训专项计划,针对就业量大的战略新兴产业用人需求,对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从而有效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国有单位应带头消除招聘中学历门槛、资历条件过高(超过岗位实际需要)等不合理规定,积极营造公平、清朗的就业环境,减轻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刘林认为,要进一步清理各种隐性就业歧视、优化就业环境。同时优化职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的社会保险制度,并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给予相应社会地位,提高上述新职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提升职业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兜底措施,动员、鼓励社会力量对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对于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失业毕业生即时给予失业保险基金救济,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就业,让兜底措施更加有力”。

新京报记者刘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