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省教育厅部署开展中小学生睡眠保障行动,从普及睡眠知识、改善午休条件、强化监测评估、做好家校协作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睡眠幸福感。此举措是对当前社会关切的学生睡眠特别是午休问题的有力回应。
睡眠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显示,睡眠过程不仅有助于恢复身体活力和大脑认知能力,还能够促进摄入信息的加工整合,有助于内化新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反过来,睡眠不足则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展、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从正负两方面看,保障学生的充足睡眠势在必行。
推动中小学生睡眠保障行动不断深化,需要有科学化的制度安排,立足于睡眠的科学规律,同时又契合中小学的运行常规。对此,一个务实的工作思路是聚焦于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即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构筑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的有力屏障。
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长,重点从保障晚间早睡着力。研究显示,影响孩子睡眠时长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作业量和家庭作息习惯。例如,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家长的晚睡习惯都会造成孩子晚睡。对于前者,应借助“双减”政策东风,进一步优化校内作业和课外辅导的任务量,具体可在课堂提质增效、作业总量统筹、作业熔断缓交、校外培训减负等方面进行探索。对于后者,应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面向家长群体普及科学的睡眠知识,同时引导家长自身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进而做好家庭作息管理,实现父母工作、子女学业与家庭生活的有效协调,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长。
保障学生的睡眠质量,重点从保障在校午休质量入手。在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午休的作用可谓承上启下,一则补充上午学习活动所消耗的体力和精力;二则清空大脑“内存”,为下午及晚间的运转留足空间。由于午休的时间通常较短,因此对睡眠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午休相比于晚休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成为睡眠中的薄弱环节。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父母工作而无法回家午休,只能依赖学校提供的集体午休条件。这一现象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此,学校应当对硬件设施(如午休垫和多功能课桌椅等)、人员安排和作息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为学生创造“躺平睡”的条件,保障集体午休的睡眠质量。
保障中小学生睡眠的时长和质量,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应当家校社协同,形成合力。学校作为家校社联动的支点,可借助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社会机构进行协同,如引入医学健康领域的专业机构及人员,面向家长群体开设公益讲座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并建立中小学生睡眠监测评估体系,以推动学生睡眠保障工作长效化。同时应当认识到,学校并非保障学生睡眠的唯一责任人。单凭一己之力为全体学生提供午休条件,对不少学校而言尚存困难,不论是在资源设施还是经费条件方面均难保障。同时,若将午休看护工作全部安排给教师,无疑会增加教师群体本已繁重的工作负担,影响教师自身的休息权益和正常教学工作。对此,应在厘清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方权责关系的前提下,因校制宜探索“1+1+1>3”的家校社联动合作机制,共同为中小学生创造理想的睡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