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形的。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特别是,要实实在在地把 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家 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中国 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实实在在地把 搞好,需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这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需求。
「产教融合」
进入新时代,中国 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但也要看到,产教融合还没有形成一体化机制。在一些地方,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头热、两张皮以及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的问题;在一些学校,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处于“牌子化”“盆景化”的状态,未达到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要求。
通常来说,产教融合分为三个层次:产教结合(你是你,我是我),产教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教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产教融合程度是检验 内涵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培养“金刚钻”的基础工程。
培养“金刚钻”,需要 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强化“师徒制”“企业导师制”等育人模式,把传承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知识可以靠传授获取,技能却无法跨越实践。这就要求 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培养模式创新,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路径育人模式纳入拔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时间平均为21个月。这一现象折射出“专业认知前置”“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就业体验前置”等人才培养环节的不足。就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应侧重实践环节,提倡理实一体化课程,鼓励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努力为社会培养基础实、上手快、实践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工匠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与发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越来越开阔。作为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大国工匠拥有的卓越专业技能、敬业奉献精神,鼓舞着亿万职工奋勇前进、建功立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一大批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能工巧匠,需要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范畴而言,第一要素可以说是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动力源泉是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物质基础是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把技术知识与数理逻辑、开放性思维与创新、专业能力与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探索与思辨、创造与设计、习惯与心智、价值与态度、社会与责任作为核心指标,通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新技术、探索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
实实在在地把 搞好,要有“好米、好厨、好锅”。从事 的广大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激发、唤醒、点燃的育人能力,更要有规划、指导、帮扶的导师能力。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教授技术,还注重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与劳动实践中不断磨炼心智,感受、体验、实践、摸索技艺,进而养成精雕细琢、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
(作者:湖南信息学院校长、教授,福耀科技大学〈筹〉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民建中央科教委员会副主任张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