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数字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需“三统一”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安卓卓 马腾飞

数字化已经成为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和创新的关键手段。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虚拟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创新与规律的关系问题,把握好基本原则,做到数字空间与实体教育相统一、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相统一、融合创新与循序渐进相统一。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大思政课”的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创新举措。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研究,旨在探索怎样有效地融合数字化技术与思政课建设,为培养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技能力的人才提供方法论支撑。

数字空间与实体教育相统一

在数字空间与实体教育的统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数字空间对于实体教育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实体教育如何在数字空间中得到有效补充和拓展。

首先,数字空间以实体教育为依据,意味着在“大思政课”的数字化赋能过程中,教育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资源的整合,都应当以实体教育的成熟经验和实际需求为基础。在数字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既要确保“大思政课”仍然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又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不仅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还要敏锐抓住时代脉搏,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实体教育以数字空间为补充。实体教育以数字空间为补充,指的是在“大思政课”教学中,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数字空间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实体教育带来新的学习动力,数字空间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贴近实际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设计数字空间,以实际教育需求引领解决方案的创新,以及确保创新教育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大思政课”的数字化赋能,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另外,数字空间与实体教育融合拓展教育空间。数字空间与实体教育的融合拓展,意味着两者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教育者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环境。通过数字空间以实体教育为依据、实体教育以数字空间为补充,以及两者的融合拓展,可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相统一

“大思政课”攸关青年能否得到科学思想理论的引领功能,因此数字化在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相统一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第一,教育形式应以教育内容为遵循。“大思政课”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被证明在某些情景下效果显著。数字化教育形式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但是需要明确,“不管形式如何创新,都是服务思政课教学目的、主题的需要”。“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改革产物和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形式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教育内容为遵循,确保形式能够有效传递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吸收知识,引导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第二,教育内容应以教育形式为依托。这意味着教育内容的设定和优化需要考虑到教育形式的特点和优势。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中,“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像,而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情景、互动游戏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段,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直观。“大思政课”通过数字化的赋能,评价体系应更加灵活,能够综合反映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目标的达成。

第三,教育形式应与教育内容统一促进教育实效。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这需要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紧密配合。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中,教育形式的创新应当为教育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平台。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找到最佳的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互动性强、高效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他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融合创新与循序渐进相统一

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遵循融合创新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非常重要,确保数字平台的创新能够真正适应教育素材,数字教学内容能够贴合学段特征,同时,数字化赋能手段要避免生硬搬套,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真正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是数字平台创新要适应教育素材。对于数字平台的创新,不可忽视的是教育素材的适应性。在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时,必须深入分析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形式,考察其是否适宜进行数字化转换。不同的教学资源在功能、形式上各有侧重,因此在转化过程中,需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大思政课”归根结底是做学生的工作,利用数字化赋能手段,教师可以创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和协作,从而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异地教育素材同步学习和实时反馈。

二是数字教学内容要匹配学段特征。数字平台的创新不能脱离实际教学需求而独立运行。“大思政课”建设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与学段特征的关系,以此来调整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应用方式。随着学段的提升,数字素材也应逐步增加深度和复杂度,以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在数字化赋能手段的运用上,更应注重方法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契合度。“培养学生主体思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可能”。数字化赋能手段的应用应该基于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再设计,使得数字化手段能够真正发挥其在提升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等方面的优势。

三是数字化赋能手段要避免生搬硬套。当下数字化浪潮不断推进,思政课的建设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数字平台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字平台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融合创新与循序渐进之间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确保数字化赋能手段能够与教育素材及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数字化赋能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不断深化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优化和完善“大思政课”的数字化建设,共同迈向一个智慧化、个性化、高效率的教育新时代。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彭庆红.数字化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依据、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96-104.

[2] 潘泉伟.大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立德树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07):24-27.

[3] 杨增岽,金灿洋,藏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1):54-60.

[4] 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教育报,2023-02-14(1).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上旬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