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邮电大学15名研究生的举报材料中,提到导师指令两名研究生帮其读初中的女儿做科创竞赛项目,结果“以失败告终”,到有博主称上海小学生科创竞赛获奖作品“蒙特卡洛算法”竟然是自己当年考博的专业题,一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科创竞赛频频引发“拼爹”质疑。由此延伸,我们该如何看待“超纲”的中小学科创竞赛项目?
不可否认,“超纲”项目值得警惕。日前,多家媒体对中小学科创竞赛展开调查,发现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帮助孩子操作课题,也有不少培训机构提供从选题确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实验操作、研究报告、复赛答辩等全过程辅导,承诺“保奖”与“兜底”。2020年,“昆明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发热议,经核查“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论文一等奖被撤销,舆论质疑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年,一些成人的过度参与,导致中小学科创竞赛被调侃为“代理人战争”。但亦有媒体发现,个别学生确有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十五岁时已是科创老手”,还有一些中学特意开设科研课程,引进高校专家进校园指导学生, 生也能接受规范扎实的学术训练。从一般经验来看,似乎接地气的项目更符合中小学生认知水平,过去被认为有猫腻的,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特别是让人看不懂的话题,如最近的“蒙特卡洛算法”“RFID技术”,以及以前关于宇宙、抗癌的研究等。但其实,有些看似精深的项目实际操作过程并不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差异、学生个人禀赋不同也不该被忽略,一竿子打翻所有“超纲”项目并不可取。
“超纲”的中小学科创竞赛项目中,可能存在“代理人战争”,也不排除有拔尖创新人才,重要的是择出成人主导的项目,让竞赛摆脱功利。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联合相关中学开始涉足大中衔接,通过大学教师进中学、中学生进大学两种模式,促进大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深度参与,并将培养过程向中学延伸。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去年5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随着相关探索的不断深入,“超纲”项目还会有增多之势,“去伪存真”变得更为重要。
避免中小学科创竞赛成“拼爹”或“代理人战争”,首先要压实评委责任。过往一些被查出“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的研究中,网友能看出不对劲,难道专业的评委会看不出来?这些项目为何能通过层层选拔获奖,值得玩味。其次,个别研究员在被查出“过度参与”子女项目后,道个歉就完事了,作弊的成本未免太低,难保不会有人依然心存侥幸。最后,尽管这些年来中小学科创竞赛饱受质疑,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将竞赛结果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及高考加分项目,但中小学生“卷”竞赛势头不减。将规定落到实处,也能减少一些人在竞赛上动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