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rebet雷竞技

跨学科勾勒汉语方言融合模式

作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语方言传播与演化的机制一直是人类学界与群体遗传学界关注的焦点。此前,对汉语方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历史材料和语言调查材料的比较总结,并辅以遗传证据为佐证。由于缺乏对汉语方言内部精细结构的定量分析,以及对于汉族人群中语言差异和遗传差异间的一致性检验,目前尚难以全面刻画汉族人群语言演化的全貌。

近日,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张梦翰研究团队(POPLANG)携手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及金力院士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发表题为《大规模词汇和遗传比对支持汉族人口扩张和文化传播的混合模式》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研究系统整合了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国各地语言和群体遗传结构之间的关系,透视了汉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多重模式,为探究汉族人群的人口活动与语言文化交融的复杂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量化分析词汇差异

在研究中,团队首先通过对926个方言点的1018个词汇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和空间投影,并发现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其词汇差异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分布,而大型山川河流作为地理屏障,进一步促进了方言群体之间的分化。其中,长江成为南北方言群体的地理分界线,长江以南的多种方言各具独特的词汇特点,显示出显著的差异;秦岭—淮河则进一步区分了北方官话和南方官话,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北方官话内部一致性较高,而其以南的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则展现出方言连续体的特点,其方言差异随地理距离而逐渐累积。

这一系列定量分析所揭示的语言融合模式与汉族历史上自北向南的大规模迁徙以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历史上复杂的人口活动驱动了方言的传播和融合,而这些语言变异的证据在研究中均得到了精细化的定量解读。

开发软件深入分析

此次研究过程中,量化分析方法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贯穿全程的鲜明特征。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数据集,团队专门开发了特定软件工具,从三卷《汉语方言地图集》中进行特征数据的快速提取,速度相较传统方法提升了三倍。与此同时,团队还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整合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套多学科集成的计算框架,对大规模语言数据和遗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对证。

最终,团队成功解析了汉语方言的精细化结构,并探讨了影响汉语方言形成的潜在驱动力:强调了人口扩张模式之外,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语言演化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了解汉族人群的活动历史提供了关键的跨学科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语言的演化及“语言-遗传-文化”共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报记者张炯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