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初三了,眼看就要中考,她却一点都不在状态:
学习没精打采,作业经常出错,成绩一降再降。
我一说,她就嫌烦,说得多了,就和我吵。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普通周末,她突然跟我说她不想读了,想上技校。
“你疯了吗?好端端的为什么不上学?”
我怒不可遏,朝她咆哮:“上什么技校,没门!不上 ,等着以后成为社会底层吗?”
不曾想,她竟然恶狠狠说:
“那也是我的事!我愿意!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为你学习了,再也不会让你管着我了,也再不要你这样的妈妈了……”
我又气又恼,不等女儿说完,就扇了她一个耳光,想让她清醒点。
但女儿转头就把试卷撕了,把书倒进了垃圾桶。
之后,女儿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上课睡觉,摆烂不写作业,老师都找我投诉了好几次。
期间,我怒吼过,威胁过,也打骂过,但女儿就是一身反骨,越鞭策越躺平。
我身心俱疲,彻底拿她没辙,只能任由她摆烂。
但焦虑、无助、绝望,却一直盘踞在我心里。
很多个夜晚,我辗转反侧睡不着。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更不知道女儿的未来路要怎么走?
思来想去,我便起床上网查资料,看教育视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女儿不再讨厌学习。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意刷到了一个初三男孩@王南皓的视频,他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自身的经历,回答了这个令我困惑了许久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
他说:“孩子不爱读书,其实是因为他们‘玩’得不够多,见得不够多,以及作为家长的你们不够会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因为,“玩”得少了,导致他们见识不够。
有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而作为一个普通县城的孩子,王南皓其实很少有机会走出去见世面,所学知识也就都停留在了书本,所以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
直到后来,哥哥挣了点钱,带着他去国外玩,玩的过程中,他这才提高了认知。
比如,他曾一直认为,学英语,就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
但当他到了国外,他发现,英语能帮他点道菜,也能帮他点一瓶饮料,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了学英语的意义,也因此燃起对英语的兴趣。
二则是因为,体验不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习。
哥哥曾跟他分析,当今很多家长的观念,都是以前为了生存所遗留下来的。
但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他们没有那种“要为了摆脱贫穷与饥饿而努力奋斗”的迫切感与动力。
所以,父母给孩子灌输再多大道理,孩子也是听不懂的。
以前,老师和家长也曾不下一万次地跟他念叨,要学好英语,学好知识,但效果微乎其微。
如今,反而是到处看了、体验了,找到了感兴趣的目标,他才懂得为何要努力学习。
看完,我才开始慢慢意识到:
原来那个叛逆厌学、躺平摆烂的孩子,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在向父母提出这些质疑——
家长和老师为什么要管我?
咱家不愁吃穿,我为什么学习?
考不上大学,又有什么大不了?
我为什么非要给你们考高分?
厌学的孩子,他需要的是唤醒,是提高认知,而不是教导、指责和对抗。
那天晚上,我反思了很久。
回想起过去和女儿相处的点点滴滴,结合王南皓的分享,我明白了自己问题所在:
把成绩看得太重,把女儿逼得太紧。
作为“考一代”,我通过努力奋斗,走出了农村,考进了大学,扎根在了大城市。
从一无所有,到升职加薪,安家落户,有车有房,重点大学毕业的文凭,就是我有所成就的起点。
所以,我特别认同分数至上才是硬道理,尤其是在面对当下竞争激烈的大环境,我恨不得用学习填满女儿生活的每分每秒。
女儿还在幼儿园时,我就给她报了4个兴趣班,2个培优班。
上了小学后,每天,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给女儿安排大量额外任务。
周末、假期里,我也把她的作息安排得满满当当。
女儿想偷懒,和同学出去玩,我就会跟她讲我的成长史,以此来激励她;
女儿闹情绪,拖拉磨蹭时,我就立刻批评催促,并配上相应的惩罚举措,比如不准吃零食,多做一张试卷等。
在我严厉地管教下,女儿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门科目均衡发展。
我一度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育儿有方。
但进入初中后,一切都开始往失控的方向发展。
女儿的理科一直拖后腿,尤其是物理,多次不及格,这让她自信心备受打击,开始陷入自我怀疑。
有一次,她忍不住向我抱怨:“为什么要学物理?这些电路电流,动力阻力的,学来有什么用?我将来又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当时的我,并没有在意她的迷茫和无助,也没有看见她的压力和情绪,反而指责她:
“想这些有什么用?不如多刷几道题,不要总想着抱怨,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什么别人都能学好,你不行?”
我以为,只要我狠心一点,逼女儿一把,她就能奋力向前。
但女儿却选择了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
有句话说,一个优秀的孩子,永远不是靠外界的压力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内心的动力塑造而成的。
可我却只把女儿当作学习的机器,用高期待、高要求逼迫她。
让她没有时间思考学习的意义,也没有空间探索人生的价值。
让她在十几岁的年纪,就放弃了努力,放弃了成长,把逃避当成了唯一的出路。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我开始尝试和女儿和解,抛弃以往的教育理念,努力学着改变:
1. 用兴趣撬动生命,帮孩子找回动力
一直以来,我的教育都很功利,从不允许女儿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但现在我想通了,主动带女儿去报了她从小就想学的漫画,并允许她每天完成学校作业后,剩下的时间都给她自由支配。
女儿一开始半信半疑,但见我真的不再干涉她后,她对我的态度慢慢好转。
她还主动告诉我:
“我不想学,就是因为觉得没劲、好累,总是被你追赶着走,所以就想报复你,和你对着干。”
“但你现在改了,还允许我画漫画,我就不想再颓废下去了。”
听完,我流着泪,为自己的错误跟女儿道了歉。
让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不能帮助孩子取得“世俗所定义的”成功,但这些兴趣,却能极大地充实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在长远的学习中坚持下来。
2. 走进生活,让知识鲜活起来
陶行知曾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让孩子走进生活,让孩子到处看看、多体验,孩子才会知道,知识也可以是鲜活有趣的。
比如,苹果切开后会变色,这是生物学中的氧化反应。
海水远看是蓝的,近看没有颜色,这是海水对光的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
我们荡秋千时,这是通过重力和张力的平衡,让秋千得以摆动。
当知识不再无趣,学习也不再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孩子自然会逐渐喜欢上学习。
3. 帮孩子寻找内心想要的目标,唤醒孩子成长内动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想唤起这一代孩子的原力觉醒,父母需要强调的不是“刻苦”,而是“投入”。
帮助孩子找寻到,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孩子才能因为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学习。
我特意请了假,带着女儿去了趟北京,参观了科技馆、清北校园,也打卡了多个景点。
女儿大开眼界,说以后想考到北京来,在这大城市扎根。
我趁机引导她:
“那你觉得哪个学校,是你多加努力就可以够得上的?
越美好的目标越有门槛,想实现你的目标,你应该怎么一步步去做?”
女儿虽然没有回答我,但很明显她心中有了答案。
回到家后,女儿的学习劲头很足,还主动提出要补课:
“我数学相对薄弱,物理也一直拖后腿,我想重点补一下这两门科目。”
现在的女儿,好像一棵枯掉的树苗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班主任还在课堂上狠狠表扬了女儿一把,“是本次进步幅度最大的同学”。
果然,每个孩子都是奔着星辰大海而去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唤醒他对美好的向往。
走过这黑暗又漫长的时光,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问题,其根源都在父母。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叛逆、厌学、颓废......很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出错了。
愿你我都能明白:教育的对立面是操控。
被父母推着往前走的孩子,只会走走停停,永远学不会自己努力。
唯有被唤醒内驱力的孩子,才能心怀热忱与希望,抵达梦想的远方。
点个“赞”,愿所有孩子都能心中有光芒,眼里有方向,拥有美好缤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