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baybet雷竞技

高校转专业降门槛, 把选择权交给大学生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2024年全国高考陆续落下帷幕,紧跟着的就是考生将进入成绩查询及志愿填报。日前,全国多所高校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上海交大、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其中上海交大实行“转出零门槛,转入有考核”;吉林大学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机会;中国科技大学也实行“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政策。

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发布会,“转专业”成了热门话题,这可以算做是高校与考生对特定话题的某种“双向奔赴”。虽然各高校对于入校后学生转专业的政策多有差异,但不少高校而今主动谈及、推介各自的“转专业”政策改革还是具有相当的指向性,不仅是高校对近年来虚火旺盛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市场的正面回应,也是高校招生本身的一种姿态放低,特别是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而言。

高考结束之后,填报志愿是考生和家长总归会面临的另一重考验,学校的选择、专业的取舍让很多人踌躇不定,最终都需要考生和家长综合自身情况、需求来予以判断。几乎每年这个时候,教育部门也都会发布指引,呼吁考生“结合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高校和专业的选择问题。

在较为务实的家庭考量中,与就业挂钩成为最常见的决定性砝码。所谓“高考志愿规划师”则主动迎合这种“需求”,客观上加重了人们对各个版本“天坑专业”的刻板印象,而其务实主义的思路,根子上依然是此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延伸。

从考试上的“一考定终身”,到志愿填报的“一报决胜负”,无论是家长与考生的现实忧虑,还是相关市场的野蛮生长,都需要高校一方的积极回应。此番国内多所高校不约而同地调整和优化“转专业”政策,旨在更好地尊重学生的志趣与爱好,一定程度上让“一入专业深似海”的情况得以缓解。

因为资源、机会的稀缺性助推的某一市场,最终会由于供给的扩大而趋于理性。专业可以改,甚至可以改多次,高校转专业的门槛在降低,无疑给高考志愿规划的市场热络做了些许降温努力。

以往学生入校后的专业调整,都不是具有普适性的福利,需要相应的学分绩点、专业排名的门槛限制,而在这其中的一个悖论就是,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申请,最终学生被择优转走的另一面,则是转出专业的学生质量损失。一些不适应本专业学习、有志于其他专业发展的学生,反倒因为门槛而无缘调整赛道。转专业门槛的存在,事实上让“强扭的瓜”持续不甜。

而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尝试的“转专业零门槛”无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探索,给专业和学生的高匹配度结合提供更多自由的选择、独立的判断,不再依赖高考后“一锤子买卖”的拉郎配,而以更细腻、更人性化的政策微调,给充分了解专业情况的大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多试错的可能性。

当然也不排除,高校把专业选择权还给学生的同时,学生选择的判断依据还可能会是此前“高考志愿规划师”路数的“就业主导型”,所谓“热门专业”依然热门。但必须看到,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最终都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给予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权,终归是对大学生自主判断和个性发展的尊重,是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精神成人的推动,相信大学生们也会在常态而非稀缺的专业调整过程中逐渐回归理性。

人生不是、也没有独木桥,更不是单选题,高校专业选择这类以往稀缺资源的敞开供应,其实更考验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业市场千变万化,职业发展千人千面,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热门,还得靠青年人对于所选专业(乃至后续所择职业)的投入。谁也无权规划他人的人生,放下动不动就“成败在此一举”的执念,培养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锻造独立的判断力与专业定力,大学生的未来本就因为尚未被定义才充满想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