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 学校用暖意回应学生的善意

近日,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学位授予仪式。该校副校长为这场仪式唯一的主角——2020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谢志龙拨穗正冠,颁发学位证书和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此前,谢志龙因为参加造血干细胞捐赠而错过了学位授予仪式。(见6月15日《中国教育报》)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这边厢,病患“等不及”“伤不起”,治病救人需要与时间赛跑;那边厢,学位授予仪式错过了就难以弥补,会成为一生的遗憾。但谢志龙选择了挺身而出帮助陌生人,可见,在他的价值排序里,拯救他人的生命显然比这个仪式更为重要。这既受到扶危济困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受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的驱动。

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彰显了一名大学毕业生的胸怀、格局与担当。而校方为其“开小灶”补办学位授予仪式,不仅帮助当事人弥补了遗憾,也表达了鲜明、强烈的态度——那些心中有他人的学生、用行动践行助人为乐的义举,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理应得到认同和赞赏。

面对需要“雪中送炭”的病患,谢志龙选择了急人所难;面对缺席学位授予仪式的学生,母校选择了推己及人。如果说捐赠造血干细胞体现了个体对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那么“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则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善意和温暖,彰显了“有温度的教育”,向全社会释放出“为众人抱薪者众人守护”的积极信号。

“一个人的学位授予仪式”并非来自外部建议或压力,而是源于学校的积极主动作为。这不仅是对当事学生的一种补偿和激励,也是对所有学生的一次精神洗礼——相信这场特殊的学位授予仪式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当事人能得到足够的温柔相待,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凡人善举的价值认同。

在心中给他人留下足够的位置、当他人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这样的学生值得被母校偏爱。学校用暖意回应善意,是给莘莘学子上的最后一课,从这个意义看,这场学位授予仪式的精神价值或许才刚刚铺陈开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