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 高考

[备考干货]高考地理考前易错点逐一提醒, 附 地理易错点大盘点!

不管以什么样的情境出现在试题中,我们要做的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是综合题还是选择题,近些年来都是以小区域、小切口、一些新的材料来设置情境,所以大家要做的是认真获取信息,找准关键字,结合设问去分析问题,榨尽材料信息,适时的调用相关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很少有单一知识点题,多数是前勾后连,牵扯几个知识点,但深度不大,所以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作对没问题。

2.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二至三个选择题),所以每组题的第一个特别重要,第一个思路就错了后面两题很可能也被带沟里了。

3.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所以呈现在你面前的一定是你没见过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的还是那些原理,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材料吓住。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4.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我们觉得森林的土壤熟化度高,磷的含量应该更高,但由材料推导出的答案是高海拔的草甸最高,因为再往上突然一点也没有了。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这条也适用综合题)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选择题材料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区域图(有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现,不给图,但考的是图),这种题,注意时间、空间,即我们常说的时空分布,勾画关键词,限定词,特别注意、、(重要知识说三遍)。另一种是统计图或统计表,这类题除找准关键词、限定词外,特别注意纵横坐标代表的意义和数量值,然后在分析时注意时间变化,而不是只注重空间变化。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高考有20%的分数不是为我们准备的,放弃吧。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但第一组题可以改动答案,因为这组题是容易出错的,开始心浮气躁的,错的概率大。其它也不是说不能改,如果你明显觉得错了该改就改呗。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一审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专业的术语转化为人话(你能懂的话);二审题干设问(画出关键词、限定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设问有关的选项)。

2.选择题看到平时从未遇见过的陌生表达语的选项,要慎选,可能是正确答案。(只是可能,有的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乱用还埋怨老师)。

3.慎用宏观的知识点去解释和推理微观或小区域的题(高考题喜欢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区域的题时,勿钻牛角,想常识(这种题现在很少了)。做小区域题还真得需要钻点牛角,找与材料有关的选项,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

4.平日的模拟题多用排除法,三同一不同选一不同,但高考题的水平多高呀,很少给你这样的机会,多用直选法,也就是找出与设问相关度最大的选项。但如果出现用排除法的题也不妨一用,如高考考的是新情境、新名词、新区域,往往排除三个最熟悉的选项,而选择最陌生的选项。选择题的最后一句话要特别注意,关键词往往在这里。当然,隐藏在设问中的限定词更重要。

5.实在不会做的题就跳出来,不看材料,只看答案。例如2016年某题目“与坡度有关而与海拔无关的是”,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不选;降水迎风坡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不选;水热状况都变了,植被肯定变化,不选;最后只能选最不熟悉的积雪厚度。

6.选择题做完抓紧涂卡,涂完检查一遍,以免出现涂错的情况,45分钟之内必须把与选择有关的工作全部干完(所有文综选择题)。

7.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设问无关

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下笔前的准备工作

读完了材料之后不要急于下笔写答案,在下笔做题之前先做四个工作:一是找出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描述、分析、说明、提出等);二是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特点、原因、意义、建议等);三是找出设问中的限定词,以确定答题方向;四是找出与该设问有关的图文信息(特别是图中信息),而不是所有信息。(各省市试卷例如北京卷、天津卷等都是一段材料后对应一个题干设问,感觉就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一堆材料分成不同的区块,与相关的设问一一对应)

统计近八年全国卷,行为动词有:

(1)简述(阐述):简单扼要叙述,根据材料罗列要点;

(2)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表明结果。

(3)说明(解释):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其中原理、成因类相当于分析,规律特征类相当于简述

(4)推断(判断):根据事实或前提推论。

(5)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6)提出(指出):下一步准备怎么干,提出论点看法,提请考虑干什么。

平日考试还经常用到

(7)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⑧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这几年对这些行为动词的要求虽然比以前宽松了,但对于分析(必须有因果)、对比(两个方面都答)、评价(正反两方面)还是要特别注意的。

关键词最重要,主要有以下四类

1.特征(特点、差异、变化)。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简述”,思维含量最低,就是把图或文中的信息概括一下,例如根据等高线判定地貌特征可以从“以何种地形为主”“地势的高低起伏”“各种地形的分布(此条只大范围地区用)”等方面答;而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规模大小、商品率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组织答案。差异就是对两地的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变化就是对同一事象找出时间差异。

2.原因(条件、依据、理由、来源、区位优势、各自优势)。这些成因类的题,“依据”最好回答,把图文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论据表述出来即可;“原因”这个关键词考的最多,对应的关键词是分析或说明,必须有因果,有时还要交代一下背景(分值多的时候是个得分点,分值再多的话结论也是得分点);“理由”介于依据和原因之间,有时是依据,有时是原因;“条件”类似于原因,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组织答案比原因简单些,与材料的相关性更大些,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条件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但条件又分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区位优势即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3.影响(危害、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影响分不利影响(危害)和有利影响(贡献、价值、益处、利益、作用),从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组织答案。高考题总是很小的切口,所以一定是让你分析其中的某一方面,例如“经济价值”“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注意答环境影响时捎带着说一下带来的次生灾害。

4.措施(办法、建议),对应的行为动词一般是提出、指出等,也就是下一步怎么干。模板有工程(技术)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意识措施。但高考题设问很细小,一般是让你从某一个方面往深处挖掘。

(二)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每答完一句空出两三个字的空隙再答下一句。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两个方面答题前缀上关键词。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注意是适当)。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不要忘了最后的结论,有很多时候结论是得分点。

再碎念几句:

1.对于平时大题易失分的同学,若总分8分,可分答5条。材料分析模板活用。区域题,最后要点真的凑不够了,生拉硬扯往地形和气候两方面考虑,综合题想清楚原理大胆写,每个要点都有因有果,论证充分。千万别每个要点三个字五个字。认真读题,综合题材料都比较精炼,没一句废话,要将材料吃干榨尽,图及,有时候占到了三分之一的答案。

2.大题答完后感觉答的不理想时,仔细看一下,中没有多余的信息,如果你的答案没有考虑这些信息,往往忽略了这部分的得分点。

3.两个选修题就答环境保护,除非连读三遍材料还是一点也不懂,可以尝试答旅游地理。一旦选择就不要更改,千万别答了三行了,一看答不下去了,再用笔划掉选择另一个题目。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1)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2)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3)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所以碰到世界地理的题应该先把七大洲轮廓图用几何图形画出来,考小图想大图。

(4)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三)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设问:找出行为动词,关键词,限定词,注意限定词有时好几个,而这几个方面正是答题的方向。通过题目中的问题,先将材料吃干榨尽,找出与本问题相关图文信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每个要点二句话。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全部用上,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风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南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必纠人文地理易错易混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14、河流交汇处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区,河流交汇处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5、交通运输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是动态的,某一时期主导交通运输方式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百分数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17、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

19、城市问题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也不是必然会出现的。

20、注意区别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态——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态,也包括内部形态——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

21、注意区别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与城市土地利用(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有针对性地回答。

22、高级住宅区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与低级住宅区背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缘。

23、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4、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时间、运量或者运价,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关的运输条件——河流、铁路、公路等。

25、注意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与交通运输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船舶和管道)的区别,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线路,又是运输工具。

26、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虽然河运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但海运的地位依然非常稳定。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水运地位在逐渐下降。

27、在分析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时。科学技术往往作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经济条件之外的区位因素。

2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之”字形弯曲的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区。一般的山区多通过开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29、城市道路网的判断一般根据该城市所在国家进行;欧洲的城市一般为环形放射式,我国的城市多为方格——环形——放射式。

30、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并非全部是工业产品,还包括小麦、羊毛、牛肉等少数农畜产品。此外,发达国家还常出口资本和技术。

31、注意区分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两种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属于生态破坏。

32、环境问题因人类活动而产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只有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33、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联系。如果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注重环境保护,则一般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34、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但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因为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

35、注意区分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两个概念:前者是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如水土流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全球气候变暖;后者是自然现象,如台风、地震、海啸等,但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发生频率。

36、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37、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38、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39、生态农业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只注重其中某一项利益的农业不是生态农业。

40、人口自然增长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总数增加),也可能为零(表示人口总数不变),甚至可能为负值(表示人口总数减少)。

41、一个地区人口总数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应该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零的时期,因此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总数的减少。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人口增长数仍然很大。

4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联系与区别:生育率是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岁~49岁)人数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43、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应该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但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

44、除人口自然增长外,人口的数量变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的迁入和迁出)。

45、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是指一个地区在相对稳定条件下资源环境所承载或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强调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后者强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环境人口容量。

46、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运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还是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47、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重要标准: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48、在对人口统计图判读时,要注意纵横坐标上的数值,不要采取粗略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等边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否则会得出完全错误的判读数据。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

必纠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

1、注意大陆和大洲的区别:世界上有六个大陆,七个大洲,但并不能说大陆比大洲范围大或者大洲比大陆范围小,比如亚欧大陆比亚洲大,澳大利亚大陆比大洋洲小。

2、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并不是面积最大的亚洲,而是南极洲;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不是面积最大的太平洋,而是面积最小的北冰洋。

3、注意内海(伸入大陆内部或位于一国领土内的海域)与陆间海(两个大陆之间的海域,如地中海)的区别。

4、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形特征的异同:都可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两侧高、中间低,但具体地形类型存在差异。北美洲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山地;南美洲东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大山系;澳大利亚东部为山地、中部平原、西部为高原。

5、注意北九州与九州的区别:北九州是日本工业区的名称,九州是日本四大岛屿之一。

6、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流经印度的河流是恒河。

7、西亚石油运往西欧和北美地区最近线路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但石油运输量最大的航线是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

8、埃及盛产长绒棉,但其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

9、摩尔曼斯克港地处北纬70°,但终年不冻,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地向它输送温暖气流。

10、渤海是我国内海,而不是边缘海。

11、我国位置最靠北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最靠东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省,而不是台湾省。

12、主要山地与山区的区别:山地是一种地形类型,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而山区既包括山地,又包括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13、东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

14、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能辐射最强,但其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因为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也弱。

15、注意几条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16、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区的分界线是长城,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7、浙赣线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间的铁路。京广线、浙赣线与湘黔线交会于株洲市,而不是长沙。

18、注意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的位置: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沿岸,而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以北。

19、我国的河流除注入太平洋外,还有一线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20、注意我国两个有色金属矿的矿产地名称:湖南锡矿山——锑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

21、注意鞍山与马鞍山的区别:鞍山位于辽宁省,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两地都是我国的铁矿产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但两地位置相差很远。

22、东部和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布是降水量和气温。

23、注意西部经济地带与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区别:西部经济地带指西部十个省(市、区);而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全部、中部经济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地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24、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区别: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内;三江平原指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龙江省境内;三江并流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横断山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观,位于云南省境内;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25、注意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区别:水资源一般指淡水资源;水能资源主要指某河流所蕴藏的水能。

26、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发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