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北京西城区准备幼升小的家长们就迎来一个新消息:2020年7月31日之后购房的业主家庭的适龄子女,在申请小学时没有固定的对应学校,而是多校划片;2020年7月31之后购房的业主家庭的适龄子女,如果报名的学校满了,也是采用多校划片调剂入学。
换句话说,自2020年7月31日以后,西城区学区房不管用了,即使购买了学区房,也不一定能上心仪的学校,还可能被调剂到其它学校。
对于小区原本对应着菜校的家长来说,这个消息是绝对惊喜,毕竟孩子有可能上一所原先高不可攀的好学校,摇号的事,谁说的准,万一概率之神垂亲了呢;对小区原本对应着牛校的家长来说,这个消息可谓晴天霹雳,原本十拿九稳进牛校,现在要拼人品靠运气了,一不小心进了菜校,怎么能对得起学区房那高昂的房价?
买房的人都知道,学区房不仅仅是一座房子,而且还附带着入学的门票。相隔一条街的两个小区,如果划片的学校不同,价格也可能千差万别,甚至可能有数百万的差距。这种高额的差距,就是因为入学的门票不同。西城区这种多校划片入学的政策一出,意味着大家的入学门票都差不多了,从此学区房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早在今年4月30日,国家就提出要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学区房的畸形高价早已人神共愤,有一个著名的段子是这样说的:连清华北大毕业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买学区房还有什么用?
在一个群里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上面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浙大毕业的小镇做题家,凭着自身努力贷款买了一套总价700万的学区房,套内只有60平方米。一家五口挤在房子里拼命鸡娃的悲惨现实,于是很多貌似聪明的人都建议说,不要购买学区房,把700万留给孩子,比逼着他读书强多了。
这种言论乍听起来很合理,但他们忘记了学区房的金融属性:等孩子用过学区房后,不仅可以卖出,而且还可以用更高的价格卖出,享受一把房产增值带来的高额收益,这种收益在减去补习班的费用后,甚至还有盈余。所以,在炒作学区房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每个人又都是凶手。
自从4月30日中央发话后,各地陆续出台许多政策打压学区房:上海中考校额到校,意味着普通初中考入重点 的机会在增加,学区房的重要性被削弱;北京包括西城区在内的城六区全部将施行多校划片,一处房产不再对应单一学校,一个片区内的孩子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北京合肥等地出台政策,同一套房子,一定年限内只享受学区内的一个学位,限制了学区房的流动性;宁波对热点学区的二手住房建立指导价;
这些政策,都会让学区房的价值缩水。但学区房会消失吗?我的结论是:不会。只要各区域教学质量还有高有低,只要义务教育阶段还采取就近入学不考试的原则,学区房就不会消失。
在30多年前我读小学的时候,并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因为那时候重点中学都按分数录取,大家各凭本事考试,分数高就能进入心仪的学校。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优质教育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分配的手段过去是考试,现在是学区房。想让学区房消失很简单,取消就近入学这种教育资源分配手段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