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 初中

中考要不要分流? 北大国发院姚洋教授和沈乾若博士意见不一

最近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北大国发院姚洋院长的,他建议取消中考分流,认为中考分流过早,对农村孩子不公平,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上大学。

另外一篇是沈乾若博士反驳姚洋教授的文章。沈乾若博士是国内的本科、硕士,加拿大的博士,在国内外都当过老师,也办过学 ,是位教育学者。沈乾若老师的文章非常严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位学者。沈博士的观点跟姚教授截然相反,认为中考分流非常合理,也很有必要。

我仔细把两个人的文章看了下,很有趣,两个人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大概教育问题复杂就复杂在这里,那么多高智商的人都没搞定。

下面详细来说说姚教授和沈博士的意见。

中考不要分流

姚教授的中考不分流不是一个单独的观点,是他一组观点中的一个。姚教授曾经说过,取消小学六年级,变成5年级,然后升初中,初中变成2年,没有中考,直接升 ,普及 ,把9年制义务教育换成10年制义务教育。在高考之前不做选拔。18岁之前的教育不应该做淘汰赛。

姚教授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是。第一,现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少,好的产业工人需要的知识增加了,9年制的义务教育不够。

第二,中考分流一半的人,但高考已经普及化,很多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接近90%,本科的录取率接近50%。这意味着上了 ,基本可以上大学。而上了职校,却不能上普通大学,现在可以上职业技术大学。因此,中考的重要性要强于高考,但那时学生只有14、15岁,正是青春期的时候,很多人思想都没有成熟、定型,但中考却基本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对农村学生极为不公平,因为各个学校的升学率不一样,农村学校的孩子大部分被分流走。教育不公平是个很大的不公平。

第三,由于有了中考和高考,学生学习非常辛苦,初三和高三两年被浪费,大家都在复习,而不是学新知识。没有中考,学生可以节约一年的时间。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教育能更关注教育的本质,不要太在意选拔。选拔的结果是学生和老师只盯着成绩,让孩子和家长都非常焦虑,非常卷。

姚教授还举了以色列的例子来佐证他的论点。

中考分流是合理和必要的

沈博士则是另一个观点。沈博士本科跟姚教授一样,也是北大的,现在加拿大定居。沈博士认为姚教授只看到了身边的人群,北大的学霸们,而没有看到广大农村的情况。爱读书的年轻人只是少数人,在农村,大部分的孩子普普通通,甚至厌学逃学。

沈博士认为,人各不相同,有的人爱读书,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领导,有的人热爱动手……这是常识。另外,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大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对号入座,各得其所。

但现在人人只想读书,工厂招不到工人,农村的人不想种地,人人都只想读书、升学。教育焦虑达到了一个相当夸张的地步。

沈博士还从国外的情况来说明,国外的中职、高职很普遍,而且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并不算很低,所以普通教育与并无高下之分。而大家如果盲目去读大学,反而造成了让大学生去当外卖这种情况。一些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本来应该早点去工作,现在被困在教育系统里,到20岁左右才去工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很多痛苦。

另外,沈博士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来看,美国和加拿大中考不分流,分流在12年级以后,中学称为综合中学。因为综合中学的学生非常参差不齐,所以,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课程,但都只能面上点到,没法深入。另外,学生水平降低之后,为了保证学校的毕业率,综合中学的科目水平很多只是初中水平,还有,综合学校辍学率非常高。美国的用工荒非常厉害,但政府没有给这些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业培训,也不允许他们打工,这些人不上学,就在社会上鬼混,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我的看法

先忘掉姚教授的10年义务制,这个可能性不大。剩下的内容,这两位老师讲的东西很有趣,前提和目标基本都一样,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很焦虑,现在的教育模式有点不太好,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可是,两位老师采取的方式却不相同。这是殊途同归吗?

姚教授认为晚考试,对于准备要高考的学生来说,是舒缓了焦虑。沈博士则认为,早点分流出去,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来说,是早解脱。因此,两位老师指的是不同的人群。

我自己更倾向于姚教授的方案。原因很简单,想要高考的学生更多。而且沈博士认为,高职的学生也有光明的未来,还举了德国等例子。其实,这个有统计调查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体职业发展、收入都不如上大学的高。而且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了,能多学几年总体没有坏处。

不过,沈博士说的综合中学是一个问题,因为 的学习难度大了很多,很多人会跟不上,如果太多不应该上 的人上了 , 的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这大概就是教育的难点所在,也是大家争论不休的原因。但我觉得,在 分层教育的难度并不是那么不可克服,还是有办法解决的。

至少,不中考分流这件事可以做做。大家说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