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高考

“降200分也要录取他! ”当年北大抢走的天才叶珈宁, 如今怎样了

2017年7月,俞浚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挂号信。那是一封录取通知书,虽然早已知道它的出处,俞浚仍然忍不住激动的心情。

当印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眼前展开时,俞浚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惜它的主人却不在身边。

被录取的孩子名叫叶珈宁,是俞浚的独生儿子。此时的叶珈宁正在从日本返回中国的途中。他再一次代表中国出战,希望这次比赛儿子还能取得好成绩,那便是双喜临门了。

叶珈宁刚进家门,俞浚便迫不及待地将录取通知书递到儿子面前。

预想的激动和兴奋都没有在儿子的脸上出现。

感觉到母亲的失望,叶珈宁一边换鞋一边微笑着对母亲说,“不是高二就知道会去北大了吗?为什么还这么激动?”如此淡定,不愧是北京大学宁可降200分也要收进的人。

“高考成绩减200分”,如果有这个条件加持,符合北大录取的人数也许会增加几万人。那么,这个孩子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享受北京大学如此特殊的照顾?

叶珈宁生于浙江诸暨。家乡是小城,但却是闻名世界的小城。这里是西施故里,也是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诸暨市都排在全国前列。

生长在这样一座有故事、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中,对叶珈宁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叶珈宁的父母都在银行工作,平时比较忙,他是跟着姥姥长大的。老人家的生活都比较简单,小珈宁的生活也就跟着特别有规律。除了正常饮食、休息之外,他的娱乐和游戏多是魔方、华容道这类益智玩具,极少接触电子产品。

大多数儿童对这类比较复杂的游戏兴趣都不浓厚,但小珈宁却非常喜欢。常常是姥姥在一边做家务,珈宁自己坐在旁边鼓捣他的各种玩具,一玩就是一下午。姥姥也觉得非常惊奇,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坐这么久都不动。

转眼间珈宁6岁了,即将成为小学生,父母将他接回身边照顾。叶珈宁成名之后总有熟人问叶家父母:你们是怎么培养的孩子,将孩子教育得这么优秀,快传授一下经验。

每当这个时候,珈宁的妈妈俞浚总有些尴尬。她很想实话实说的告诉大家:叶珈宁从小到大都是放养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教育方法”,那便是言传身教吧。

叶家父母都是非常严谨而自律的人,这也许跟他们的工作有一定关系。银行工作每天经手大量数据,不能有一丝马虎。叶爸爸工作多年从未出过错,是银行十几年的优秀员工,叶珈宁的严谨像极了父亲。

而叶妈妈传给儿子的最好习惯便是阅读。叶妈妈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经史子集、外国文学摆满了书架。叶家的电视几乎一年也看不上几次,父母的娱乐生活就是阅读。

从小妈妈便给他准备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让他自己随意翻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读范围也不断地拓展,知识面越来越宽,大量的阅读让他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所以叶珈宁能够取得后来的成绩,不仅与他的勤奋分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的家庭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这样一对勤奋的父母做参照,叶珈宁也逐渐养成了阅读、钻研的好习惯。

叶珈宁上学不久国内便悄然兴起了一股“奥数热”。全国各地的名校都针对奥数获奖者设置了相应的录取优惠。培训机构见有利可图,各种奥数班、获奖班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家长们为了走捷径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家孩子,都开始一股脑地送孩子学习奥数。

其实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奥数学习,中科院袁亚湘院士针对奥数学习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奥林匹克数学其实就是一种“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的行为。它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对平时成绩的提高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

学习奥数不是只靠努力或逻辑思维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靠对数学的独特敏感性,我们也可以说是天赋。

强迫不适合的人学习,不但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反而很容易破坏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那时家长们并不了解这些,只是觉得别人学我们也得学。

俞浚见周围小朋友都在参加奥数班也有些心动,但她不想强迫孩子学习。便征询儿子的意见,得到认可后才给叶珈宁也报了名。

没想到叶珈宁对奥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坐在一群愁眉苦脸的孩子中的叶珈宁显得非常淡定,他可以很轻松地解出其他孩子束手无策的数学题。那些看起来就让人脑仁痛的题目在叶珈宁这就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由于奥数学习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在叶珈宁四年级时国家教育部门对此做出了调整。取消针对“奥数”获奖者的加分项,奥数学习在少年儿童中一下子失去了优势。

政策一出,当初削尖脑袋给孩子报名的家长们又呼啦啦一下子退了个干净,原本挤挤挨挨的教室里就剩下叶珈宁还巍然不动。

对于妈妈“是否愿意学习”的问题,叶珈宁给予了非常肯定的答复,他对母亲说我学习奥数是因为喜欢,与加不加分没有关系。

当老师了解到叶珈宁学习奥数完全是因为个人意愿时,也感到非常欣慰,毕竟这个孩子是他所有学生中最有天赋的一个,老师甚至高兴的表示愿意无偿给叶珈宁上课。

叶珈宁在热爱中继续着对数学的探究,也随着老师去各地参加比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11年,叶珈宁完成了小学学业,面临着升学的选择。这样优秀的学苗,各个重点中学定然是抢着要的。父母希望他选择全市最好的海亮中学,学校也给予相应的回应,承诺直接让叶珈宁进入“清北实验班”。

但对于升学这件事,叶佳宁有自己的想法。海亮很好,可不是他的“菜”。叶珈宁早就看上了浣江中学。

父母对此虽然不是很赞同,但俞浚和丈夫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比起让孩子“服从分配”,他们更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对于学校的选择,叶珈宁有自己的考虑。接触奥数几年,他发现自己非但没有对此感到枯燥,反而更加想要深入探索这个学科。浣江中学的信息学奥数做得最好,自己在这里学习相信会收获很多。

既然孩子对自己有这么明确的规划,叶珈宁的父母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

叶珈宁也没有辜负父母对他的信任,多次在省市级的比赛中拔得头筹。初三时更是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信息学联赛并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屡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叶珈宁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也顺利保送进绍兴一中读书。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期间他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钻研信息学知识。在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中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对叶佳宁来说没有丝毫吸引力,他使用电脑的唯一用途就是研究信息学。

起初父母担心他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但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叶珈宁的自律性非常强。他从来不在游戏上停留,便完全放下心,将时间交给叶珈宁自己安排。

随着学习的系统化和深入化,叶珈宁的比赛成绩也越来越稳定,只要有他参加的赛事,其他选手基本上与第一名无缘。

谈起后来取得的成绩,叶佳宁说除了自己的执着和热爱成就了他,还有父母的信任。对于自己屡次的“任性”行为,父母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这样优秀的孩子,注定与默默无闻挨不上边。

一路被保送的叶珈宁在考大学这一关上也不例外,刚升入高二他便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橄榄枝。北大愿意降分200录取叶珈宁进入信息学院,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们当时就签订了合约。

这就意味着叶珈宁高二时已经被北大预定了。饶是淡定如叶珈宁也着实兴奋了几天。不过他很快就恢复常态,继续学习。

叶珈宁这边是安安稳稳地上学,但北京大学可不那么安心。这份协议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保叶珈宁进入北大,为了保险起见北大干脆出具了一份《预录取通知书》给叶珈宁。

对于北京大学的这种做法,有人觉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对高考制度的破坏,对于其他考生是不公平的。

其实“公平”都是相对的。如果凡事都讲究绝对公平,那么我们会失去很多在某一领域具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譬如季羡林、钱钟书,数学差得令人发指,但他们都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在理工科上卓有天赋的孩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谓科技强国,这些孩子则更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如果因为“公平”而取消他们的入学资格,那么对于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许会是巨大的损失。

不管怎样,叶珈宁凭借数学方面的突出成绩,获得了北京大学的青睐。还因此得了个绰号“最牛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

“不用参加高考啦,直接去北大上学!”对于中国的孩子,能够有这样一份预录取通知书在手,无异于握着了一块“免死金牌”。但相较第一次的激动,这一次叶珈宁表现得就非常淡定,仍然跟平时一样上学放学,一点也没有松懈。

对着同学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叶珈宁只是淡淡的说:我有我的计划,不会因此打乱节奏。高三一年,叶珈宁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他一点也没放松自己。2017年的春天,他便带着梦想前往北京,既然不需要参加高考,不如将时间用来为以后学习做准备。

叶珈宁对于这段时间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先到北京熟悉一下至少要生活四年的环境,再找一份与信息学相关的工作,一边勤工俭学一边积累经验。

在北京打工的这段时间让叶珈宁收获巨大,除了将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信息学,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有了不同的感受。

没有走入社会的学生永远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直到开始接触工作,他才明白自己虽然很优秀,但比自己强的人还有太多,自己需要学习的也还有太多。除了知识技术,为人处世的学问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叶珈宁是个谦逊有礼,勤奋好学的孩子,所以很快得到了公司上下一致认可。

2017年的高考在淡淡的暑气中落下帷幕,学子们还没来得及放松心情又面临着填报志愿的折磨。就在大多数学生忐忑不安的等待通知书时,叶珈宁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如约而至。

但这对于叶珈宁来说只代表着一段新的里程的开始。从日本比赛回来稍作休息,叶佳宁便整理行装准备北上,与父母一同奔赴那所令人仰视的校园。

到达北京后,叶珈宁为父母安排住宿饮食,带着爸爸妈妈游览北京的各处景点。对于俞浚来说,这趟出门不是她送儿子上学,而是儿子做向导带他们夫妻游玩,所有在北京的行程,叶珈宁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俞浚再一次为自己儿子的自立与自律感到惊诧。不知不觉中这个小少年已经长成了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看着儿子还稍显稚气的面庞,身为母亲的俞浚忍不住想象了一下儿子的大学生活。

叶珈宁在大学里希望自己“能够增长专业知识,接触前沿科技,并期待着能够在计算机领域做出贡献”。但是妈妈俞浚在期待孩子学业有成的的同时,还希望儿子能够邂逅一场美好的爱情。

“我在他18岁成年时,就给他写了一段话。希望他在大学里谈一场非常明媚的恋爱。”对于母亲的愿望,叶珈宁有些哭笑不得。

他坦言自己现在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所热爱的专业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他得跟得上技术的变化,否则很容易被淘汰掉,目前更多的精力是在学术研究上。至于爱情,他腼腆的表示:这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越努力越幸运,果然不假。叶珈宁每天忙碌着,在学术研究和各类比赛交流中消耗了大部分时间,但是他与爱情还是不期而遇了。

叶珈宁从来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除了完成学业,他还参加了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新闻社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的社团活动丰富而频繁,在一次采访活动中叶珈宁认识了小一届的学妹,两人合作的很愉快。终日沉浸在信息学研究中的叶珈宁终于被这个活泼美丽的女孩子吸引了注意力。

他们像许多热恋中的小儿女一样,甜甜蜜蜜的一起吃饭、看电影,自习时共用一副耳机,学习累了也在桌下悄悄的牵手。不过能考入北京大学,这个女孩子自然也不简单。

两人的恋爱谈得有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既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惺惺相惜,又不服气对方在学术上压过自己。常常聊着聊着,话题自然而然的跑到某个课题上。

两人就这样吵着、比着、互相促进着共同走过两年的时光。2021年,叶珈宁本科毕业,无数知名公司排着队等他的“垂青”,更有国外著名大学邀请他留学。

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信息学是个前瞻性很强的学科,只要在这个行业就不能停止学习。他希望能够更深入的探索信息学的奥秘,所以决定继续研究生学习。

对于留在国内还是出国留学,叶珈宁没有犹豫的选择了继续留在北大。如果有机会他会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知识,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做出小小的贡献。”

现在的叶珈宁已经逐渐开始探索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这对于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里程。而这一次,叶珈宁更加期待他的研究可以为计算机科学带来一些实质性的改变,更多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每当看到叶珈宁以及跟他一样在研究所、实验室内孜孜不倦的身影,总能让人联想到钱学森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这是钱学森先生回答陈赓大将“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原句,那时的国家百废待兴,而如今的中国蒸蒸日上。

看今朝,我们有这些又聪明又勤奋的年轻学者,我们有如此自律的少年,国怎能不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