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纪录片导演周浩,用了一整年时间,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 高三毕业生的真实生活。
影片《高三》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能勾起几乎所有人的回忆。黑板上的励志语句、书桌上堆得比人还高的试卷、紧凑到只容一人通过的课桌椅……
但还有一小部分人的 生活,不是这样的。
2012年,张琳导演、周浩监制的纪录片《真实生长》开始拍摄。他们选择了跟拍北京海淀区十一中学里的三位学生,距今刚好10年。
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北京中产,学校率先进行了教育改革,施行的是与大学类似的「导师制」与「走班制」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安排课程、每天下午4:15放学、高三仍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连导演张琳都曾感叹:「作为一个硕士毕业还工作了两年的人,我看到这么一群小朋友,感觉自己这大学跟白上了一样。」
这部纪录片,揭开了中产精英教育的神秘面纱:
在那个没有鸡娃的时代里,他们是怎么考上名校的?
纪录片跟拍的三位学生,各有各的特色。
周子其是非典型学霸,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考出好成绩。
但他也是学校里有名的刺头,在教室里公然用电脑打DOTA,和老师顶嘴更是家常便饭。
高一开学军训动员会上,周子其就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老师说:「在训练的时候禁止擦汗,是为了拓展你们的自制力,规范你们的规则意识。」
周子其反问:「老师,如果公共意志和人性相违背,我该遵从谁的看法?」
老师说:「公共意志代表的是现成的人性。」
几个回合之后,老师以为说服了周子其。谁也没想到,不久之后周子其竟然给校长写了一封「万言书」,论证军训改革的必要性,并设计了一整套合理的军训方案。
最终,学校取消了初中军训,并将 军训缩短了两天。
这场博弈,周子其胜利。
相比于周子其,陈楚乔不愿意在学校事务上花时间。同龄人还在适应 生活时,她已经开始思索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要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她庆幸学校管得很松,没有班主任天天盯着上课,感觉自己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
但她也清楚地知道其中的代价,无论搞砸什么事情,都得用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负责任,懂担当。
看到这里,我几乎忘了她还只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
如果说周子其和陈楚乔是北京中产孩子的代表,那么李文婷则是小镇女孩的代表。因为户口问题,父母将她从老家山西大同转学到了北京十一中学。
她几乎符合乖乖女的每一项标准,把学习和考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每当以周子其为首的学生内阁,向学校提议自由使用手机、更改食堂价格时,她都认为:「我们应该去适应,而不该去挑刺。」
甚至在某些时刻,她更怀念老家的教育模式:成绩下降了,就会被班主任狠狠批评一顿,接着立马发奋图强,追赶上来。
这场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像是一场社会实验。将三位背景、性格迥异的学生置于陌生的环境与规则中,观察他们的应对方式。
三年,往往决定了人生后三十年的走向。
这场「实验」中,他们做出的每一项决定,都仿佛在隐喻未来。
大概所有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能明白,「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
左手是理想,右手是现实。拿着笔写作业的时候,藏在桌上堆叠的书本下的,是写着梦想的日记本。
在一场考试定终身的残酷现实中,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可内心蠢蠢欲动的火苗,总在影影绰绰地摇曳着。
在一次模考中,海淀区语文作文平均分45,周子其只有35分。
老师分析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太深刻,也许在应试教育中,人要学会妥协,写阅卷人想看的东西。
爸爸更是急得跟班主任「打报告」:「他最近在看《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不是离高考有点远?」
周子其的爷爷将全家从农村带到了城市,爸爸将全家从淮安带到了北京。现在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
家人希望他能攻读经济学,进入金融行业赚大钱,但他真正热爱的是历史。
导演问他,你有没有一种使命感?
他两眼放光,引用宋代大儒张横渠先生的话,表明自己的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后来,当导演开玩笑跟他说「女生可能会为了你银行的工作而嫁给你」时,他脸上的笑容却骤然消失了。
在理想与现实的抉择面前,陈楚乔则尤为坚定。她形容自己是「不听父母劝,硬要摸开水壶壁」的那一类孩子。
因为觉得量子力学、宇宙爆炸很酷,她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理科。可做作业的时候,却傻了眼:别人花一个小时就能写完数学物理作业,她花一个小时都在扣那几道题。
高一说的话一语成谶:被当作成年人的代价,就是必须为自己的每一项选择负责。
但对一个16岁的孩子来说,犯错又如何呢?她们还年轻,有的是大把的机会。
意识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艺术与文学后,陈楚乔选择出国,站在了另一条赛道的起点上。
在与父母的较量中,李文婷最让人感到意外。
父母希望她以后当医生或者老师,安稳平淡地过完一生。可外表是乖乖女的她,内心渴望过一种折腾的人生。
她早就确定了目标,想学法律,或是信息工程。
社团活动中,她也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街舞社。脱掉校服,换上高跟鞋,撩起刘海。她成为了内心中最想成为的样子。
如果问我们的青春有什么共性?答案一定是勇气。
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往往不是热爱,而是困惑。
但少年们依然保持着最纯粹的冒险精神,不计代价地探索着未知。
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儿,唯有经历过踉踉跄跄,才能开始横冲直撞。
转眼到了高三,不管他们是否情愿,都不得不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
周子其终于学会了语文老师口中的「妥协」:「当我想热血沸腾的时候,我还是会热血沸腾一把。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该干啥就干啥。」
国外大学重视实践项目,陈楚乔便一边奔走于语言补习班,一边筹钱、借道具,拍摄微电影。
李文婷依旧勤勤恳恳地学习,但爸爸总是告诉她不要骄傲,她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终于到了高考这天,整整三年的时光,被浓缩成了短短两天。
周子其考上了北大历史系,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他形容大学四年时光,是一个幻灭的过程:
他发现自己终究只是一个普通人。
大学毕业后,他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经济学。那个曾经想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少年,在美国街头侃侃而谈着股市。
陈楚乔顺利考入纽约电影学院,继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毕业后一个月,被问起初入社会的体验时,她犹豫了一会儿说:「跟我想得有点不一样。」
李文婷考入了首都经贸大学精算专业,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讲话时,她已经没有了当初刚到北京时的胆怯,自信地介绍自己:
一个在芸芸众生之中而又与众不同的我。
顺利跨过了高考后,一个崭新的挑战,又正等着他们。
纪录片至此戛然而止,无数观众好奇三位主人公的现状,导演却回应:
周子其以后是赚大钱了,还是去当历史老师了,对观众来说真的有意义吗?
是啊,没有意义。
《真实生长》提供的不是北京中产如何走上人生巅峰的标准答案,而是在社会与学校的变革中,普通人的心路历程与成长。
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如何激发内心的驱动力。
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找到理想与现实地平衡点?
如何不顾一切地奋力一搏?
亦或者,如何姿态优美地学会妥协?
每一个进退两难的抉择、漫漫征途中的困惑、破茧成蝶前难熬的深夜,都是真实生长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生长是不会停止的。
与命运的每一次较量,都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