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高考了。”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一个女子又困又睡不着,总在担心什么,终于恢复的高考机会来之不易。
她翻来覆去地想着,怎么也睡不着,想了想,还是拿起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她就是一九七七年文科状元刘学红,刘学红的爸爸是一名铁路线的工作人员,家庭住址常因为工作地址而变动,一家六口很少有团圆的时候。
也正因为此,刘学红和她的三姐弟出生地各异,江西出生的大姐,湖南出生的二姐,贵州出生的刘学红,陕西出生的小弟。
刘学红曾开玩笑地说四个人的出生地,就像红军走长征一样。
爸爸工作繁忙,她小时候大多数时间是跟在妈妈身边,妈妈以前是老师,后来就辞去了工作,专心料理家务活。
刘学红天赋异禀,妈妈又对她的精心培养,成绩优异,几乎每年都能拿到第一名,尤其是她的写作总是最好的那个。
刘学红回想起妈妈教导他们四姐弟的场景,妈妈最常教导他们的就是要老老实实,就算考试没及格,也别说谎,那个年代,他们生活虽然艰苦,但生活很充实。
刘学红的学习成绩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好的,她的作文也是最好的,这和她妈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她妈妈把所有的文章都仔细地阅读,然后再修改。
因为父亲工作原因,刘学红在一所学校学习了大半年之后,就不得不跟随父母转校了。
因为频繁的转学,她没有很要好的朋友,一直到12岁的时候,她的爸爸搬到了北京,她的读书生活才稳定下来。
但是1966年取消了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生考取大学的考试,刘学红学习好的优势好像也没有实在性用处了。
不过,她的妈妈还是给了她一些建议,她认为学习是一生的事,与升学没有任何关系。
刘学红谨记着妈妈的嘱咐,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成为了全班最优秀的学生。
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三年级时,应国家的召唤,她与十一名学生一起来到北京密云水库,那是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
刘学红十分珍惜这段时间,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很努力,从来没有厌倦过工作。
她也渐渐习惯了在村子里干活,在村子里种了一棵树,在村子里干活从来不会偷懒,也不会逃避任何的工作。
可是刘学红在重复的工作中感到枯燥,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因为在那个时代,你的力量就是你的价值,你力气大,体力多,工作多,工作效率高,你就能拿到更多的分数。
而刘学红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也没有那么多的工作,永远追不上那些身体强壮的同志。
久而久之,刘学红的情绪就低落了下来,她的精力好像都被抽空了,为了调整心态,她将注意力放在了艺术上。
这是一种既能满足自己不断创作的需求,又能用在生活中的作品,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后,她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和充电之路。
那时候,知青们年龄相差很大,有的三十多岁,有的十多岁。
刘学红从他们那里听说了不少关于自己的梦想被打破的事情,负面的影响让刘学红的心情变得无比糟糕。
刘学红曾经无数次地问过周边的朋友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你打算在这儿工作一生?”
他们也有些无奈,如果不多干点活,就会被上级看成是不能在基层立足的,不能在评比上获得先进。
刘学红的幻想破灭了,她头一次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大时代的车轮下,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一九七六年底发生的一次事件让刘学红彻底地陷入了绝望。当时,刘学红的那个乡里小队获得了一个进入学校的机会。
刘学红很明白,自己在体能上肯定不如其他人,可是在智力上却丝毫不差。
然而所有的知青都没有得到这份工作。而是送给了一个身体和智力都相对一般的生产队会计的女儿,在被介绍进了大学之后,那个女孩在北大物理学院就读。
刘学红听到这个消息更是心神失守,自己最爱的科目是物理,雷竞技raybet即时竞技平台 时候还是物理科目前几名。
她曾经的理想是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就读,现在机会却和她失之交臂了,她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用一种复杂的目光看着女孩离去。
那年过年放假的时候,她特地搭了一趟去北大的公共汽车,车子在北大转了一大圈,她都没胆子下车,学校感觉很大,也很遥远。
一九七七年十月,刘学红在大队工作一年,满目的秋收,村民们的笑声传入她的耳朵中,让刘学红明白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刘学红的心情很低落,也很担心自己的前途,她以为自己要在密云县干上一段时间了。
可21号时,收音机开始报道全国统一考试的消息,刘学红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和周边的人们反复地询问,终于确定了这是事实,这一天她将会铭记于心。
这个新闻就像是一道晴天霹雳,砸在了所有的知青们的心头,也让刘学红和其他几个打算上学的人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上大学并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更不是被体制束缚着的梦想。
刘学红的人生再次变得顺风顺水,她也不再耽搁,往七八公里的地方赶过去报名,所有的知青都缴纳了五角的入场券,准备参加考试。
距离正式入学还有两个多月,就算是刘学红这种知识很扎实的人,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而那个时候,刘学红不能停止插队,所以她学习时长也就少了很多,到了夜晚,她就会熬夜。
刘学红本来是打算选理科的,这是她一直以来的爱好和向往,尤其是在这个崇尚数学和物理的年代。
不过因为时间有限,刘学红也只能选择更高性价比的文科了所幸她的文学也很不错。
今年的全国范围内,有575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了这次考试。
在当年的高考中,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一次的考核一共有五门科目,刘学红放弃了原本的学习方案,只专注于重点和难点,每天看报纸。
刘学红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紧迫,十年来,考试系统一直处于停顿状态,市场上的复习材料寥寥无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复习。
刘学红想尽了各种方法,希望能通过这次的考核,那时全国教育局发布了一批补习课本。
一上市就出现了大量的短缺,据说那时的印刷公司已经超过了700万本,但刘学红还是没有买到。
没有足够的资源去收集资料,刘学红就去找十年前的资料,并研究自己的课本。
只要做好所有能想到的问题,并且做到最好,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她还尝试从别人那里借阅课本,直到他们全部复习完毕,再借阅三十分钟。
由于今年是首次参加考试,所以尽管有很多人在报名,可是整个社会的氛围都没有那么压抑,那些没有参加大学入学测试的人,根本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
在即将高考的前两周,所有的知青都纷纷请了假期,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学习。
这两周的学习时间,对他们这些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的人而言,宝贵无比,趁着这个机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上。
报名当天刘学红就把所有的压力都压了下去,她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北京大学的新闻专业。
这天她来到了北京大学,面前北京大学很近,几乎没有什么门槛,仿佛一脚就能走过去,刘学红的心情很复杂,也很坚定。
要知道如今的大学一般都是6月高考,阳光明媚,而1977年则是在十二月举行的。
今年的高考,是在去年的十二月,因为是第一次恢复,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刘学红在考试前夕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她明白这是自己能把握的唯一良机,忐忑的她在夜里给妈妈打了个电话。
妈妈劝她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结果才是最无关紧要的,妈妈的一句安慰让刘学红当晚安稳了下来。
考场上的她一开始还有些忐忑,但她试着解了一下,才知道并不困难,都是以前的试题。
因为今年是全国统一的高考,所以今年的语文试题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占了十分之三,而其他七分则是写文章。
这篇作文的名字叫《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看到这,她脑子里就浮现出了自己的插队经验。
她将自己过去的一年和标题联系在了一起,她对这些都很了解,所以很轻松地就把这篇文章给写完了。
作品充满了真情,最后被《人民日报》刊登在了报刊上。
刘学红的爸爸一星期才能回来一趟,这天,他看了看手中的一张纸,问道刘学红,这篇文稿是你的吗?
刘学红一看到自己的文稿上了新闻,顿时兴奋得手舞足蹈。
那时候,刘学红的文章是《人民日报》上三个发表过的高考文稿之一,其价值可想而知。
这篇文章也成为了她之后步入职场的踏脚石,周围的人都是从这一点上了解她的。
最终刘学红以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北大新闻系入学资格。
当被问到她为何要读新闻系的时候,刘学红的答案很简单:“我刚刚转了一门理科,还没想好要选哪个系,正好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提议我去读新闻系。
那时候她对新闻记者的印象就是在外面转悠,她对这很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新闻学。”
就是因为如此,刘学红以“北京第一个女状元”和“作文第一”的名头,踏入了北大校园。
刘学红是在一九七八年三月四日正式入学,因为没有公开她的成绩,所以她并不清楚自己的最后成绩。
因为户籍问题,刘学红晚上了一周的学校,她还记得自己刚来学校时的情景。
学生们年纪相差悬殊,最大的十五岁,最大的三十五,已经结婚了,尽管年纪不同,阅历不同,但相处得很融洽。
毕业后的刘学红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了三年,对国内的几所大学都有过报道。
在别人眼里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奔波,肯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刘学红则是乐在其中。
在她眼中多和外界打交道,不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可以让她在和陌生的人交谈中,获得别人大半辈子的心得。
从事新闻业三十余年,她创办了众多的周报专栏,撰写了不少精彩的报道,也许是因为她的感受,刘学红很重视学习和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和教师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刘学红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厉害,她不但创立了计算机与互联网有关的杂志。
而且于2000年成立线上中国青年报,刘学红于该站点创立之日就任中国青年报公司的总经理,是做最早的互联网传媒人。
曾经辛辛苦苦都不能种下一棵树的女孩,现在却是一家报社的经理,这种变化,源自于一九七七年的高考,她不止一次感激高考带给她的改变。
很多年后,刘学红在一次采访中想象要是不参加考试的样子。
或许自己也会像很多人那样做一名推销员,这次考试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2013年,刘学红55岁,结束了从事记者工作三十余载的职业生涯。
即使是在退休以后,刘学红也会关心当今的教学教育的需要,她也经常到学校做讲座,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不管多忙碌,刘学红都会参加一年一度的同学会,回想起自己这一生,刘学红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北京大学的四年。
她对学习的热爱让她无论在外面如何,都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
在2020年的一期栏目中,刘学红说着说着高考,声音都带着哭腔。
“感恩高考”这个词代表了刘学红的人生,而这次的考试也代表了无数人的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高考已经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但是这项考试,仍然是一个让人为之努力的所在,它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
每一个奋斗的人,甚至是普通人,都能从中获得前进的力量,追逐新的目标,展现自己的精彩人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