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踩中出生率巅峰! 2023年幼升小的家长有多难?

最近我有点焦虑,因为弟弟今年上小学。

真的好难。

01

如果你是一个关心教育的家长,就知道今年入学是什么情况——

2016年1月政策开放二胎,让2016-2017年新生儿数量陡升,一下攀上了高峰。

拿北京来说吧,2015年新生儿12.7万,2016年就14.8万,2017年17.1,两年增长了5万人,接近40%。

这还是京籍。加上非京籍,实际出生人口据说28万。

你知道吗,2022年北京高考生总数才51738(约等于 人数)!28:5的淘汰率,简直不要太恐怖。

然而,2年内从天而降的小孩都需要学位配对,但存量明显不够。

过去几年为了弥补学位差距,北京疯狂建学校,从亦庄、大兴、通州到昌平,东西海顶尖名校的牌子挂满了全城。

但这并不能缓解家长焦虑。

一方面,虽然大搞基建但学位数量还有缺口;另一方面嘛,大家都不傻,知道分校根本不能和本部相提并论,都是新招老师再培训。

虽然据说挂牌分校都会有本部资源的扶植,但遍地撒下去那么多网兜,再厚实的羊毛也不够众人薅。

没有家长不想让小孩读好学校。

但往年东西海三大学区的竞争就很白热化,为了抢一张中三的入场券,把学区房的价格推到了汤臣一品这种豪宅的水平,但还是靠运气才能拿到学位。

也不是学校不想收,而是容量已经到了极限。

就拿北京最牛小学之一的史家来说,一个年级14个班,一个班40多人,一届小孩500多,六个年级3000多人,普通操场都站不下,所以只能去鸟巢开运动会…

人家不是显摆,就是解决实际困难。

幼升小讲教育均衡,不能考试掐尖,北京搞出了十几层门槛,从户籍、房产、社保设卡,最后甚至细化到了购房年限,就为了卡人…

今年新生数量暴增,不用想都知道竞争有多么惨烈。

读2000本英文绘本、入手3000万的学区房这些故事早就不算什么,激烈的暗战层层加码升级,就像拍卖场举牌一样,惊心动魄。

前两天群里有人发了一张图片——23年高考预估人数5.6万,说这是北京新高考实施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粗算一下,纯拼高考分进一本要至少考进高考50%,进北京211高考要进20%,想上北京985高考进5%,想考进清北就得进入0.5%。

@路边社

不少家长看得叹气。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这算啥?我家小孩那年才是灾难!

一问,小孩出生在2017。

群里一下沉默了。

过了一会,家长纷纷排队接龙,表示自己家也逃不过宇宙卷的洗礼,也有17年的娃。

但是大家的心态有点复杂:本来应该抱团取暖,都是苦哈哈的爹妈,但身份又有点尴尬,这可都是娃的学位竞争者啊…

看得连躺平的旺柴都感觉到了浓浓的焦虑,问我:小孩今年上学怎么办?能不能晚一年入学,绕开这个高峰。

我说你想得挺轻巧。这事儿我早就盘过好几遍:

保留学位要打报告不说,还需要证明小孩有确实不能今年入学的绝对理由,比如小孩抑郁,拿着主任医师出具的诊断证明去申请。

你看看弟弟,跳绳160,能吃能喝能打马里奥,身心发展极度健康,延迟入学肯定没戏,还不如想想,公立挤不进去,是不是该准备好钱读私立?

虽然想了好两条腿走路,但我看到群里17年家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心里真的是后悔不迭:

真是想不开啊,二胎一放开就抢钱一样的生娃?就像春节抢着去三亚,明知人山人海人注定会被宰客,非要扎堆去体验这人间烟火…

你不焦虑谁焦虑?

02

比起踩在17年风口浪尖人儿,其他的爹妈真的没必要愁啦。

前两天我焦头烂额给弟弟筹划,有个妈妈突然问我:你小孩的学校选好了没?

她说自己很愁:大宝读的民办当年扩班才花钱进了现在的学校,如今民办转了公立跨区学籍不招,也没计划学区房,你说以后该怎么办?

我问,二宝多大?是今年入学吗?

她说,不是啊。今年刚上幼儿园。

当时我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2019年才出生的娃,你有啥可焦虑的?!

那一年北京出生的宝宝才14万,都不够补17年扩出来的那些坑。到你娃上学的时候,坑多娃少,学区房不用提前买,家长逆袭成甲方。

小孩不必懂汉字1000、会有理数计算,积累1500个单词,花钱去争夺学位资源,没准学校还要进社区设点做宣传招生,求着你送娃去读书。

买方和卖方市场稀缺性对调,当爹妈的扬眉吐气。哪像17年的家长,就因为小孩生错了年份,只能当教育的二等公民。

说多了都是泪啊…

别看幼升小压力爆表,今年读幼儿园的爹妈可真太快乐了。

因为「幼儿园就面临“剪刀差”的巨大压力,就是当年毕业学生远大于当年新入学生。」

数据大概是这样的:

幼升小走掉的娃有17.1万,但入园新生只有10万,京籍空出来的学位就有7万,加上非京籍的断崖曲线,保守估计学生缺口至少10万。

朋友发给我一篇文章,标题是「今年很多民办幼儿园都会关掉」。

真的是这样。一批民办园在疫情里没熬住,倒在了凛冽的寒冬里;一批高投入的国际园转型自降身价,熬到入不敷出的就上岸,转了普惠。

公立园以前多难进,叱咤风云的大老板为求学位也得低头哈腰。据说去年开始明显好转,除了顶级的面向体制内子弟的幼儿园,其他的报名就能录。

上小学的情况估计也差不多,因为学位都是按比例匹配的,还卷什么卷啊!

心疼学位,我甚至有点想劝人2023年生娃。

因为很多人都觉得阳后至少半年内不要怀孕,所以今年婴儿数量肯定跌破历史,等这批娃读书的时候,一路躺进中三小、人大附…

还鸡什么鸡,卷什么卷啊!海淀家长的名字从此只能在字典里找了。

我非常羡慕这批生在「断层代」的爹妈,他们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

选择大于努力。

03

有时候想想,我们这些选择17年生娃的人经历的都是啥啊:

最好的公立医院挤破头,建卡都要抢名额,超过8周医院不接,要么托人找关系换郊区医院,要么去私立生花个四五万。

公立没有单间,不加床就算你运气好;生小孩排不到产床,只能忍着等别人生完。

产妇毫无人类尊严,像一个个土豆被推上流水线上,完成生育的批处理——切开缝上,两天就出院,你可别占床。

到了养孩子,什么都贵。

读书要花钱上国际学校,不然选优质的公立教育你就只能买学区房;

课外班要花钱找好的老师,不然成绩比同学差中考分流,读海淀普高都艰难;

就连想躺平度个假,有娃没娃都是两个价——

因为你只能就着小孩的空闲时间,就会发现他们不上学比上学还贵。

平时三五百的酒店等到娃放假,立刻身价飙到一两千不止;环球影城淡季票价400多块,小孩能去日子全是旺季,能一下涨到700多…

一切往事,不堪回首。

现在我有点明白,为什么80后一代爹妈总觉得养孩子太难了,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会生,没有踩在时代的红利上,踩到了时代的坑。

但现在再劝生也劝不动了,年轻人一心搞钱,只想过高品质的人生。如今跌到低谷的出生人口数就证明了这一点。

有时候,我觉得脱口秀都是预言家。

去年呼兰调侃爹妈催生,是因为老家的房子被划成了学区房。他说,人家是为孩子准备学区房,我们是为学区房准备孩子。

当时笑个半死,现在想想真傻啊,我不是该心酸吗?

不过再焦虑也没用了,生都生了还能退货?就算前面万丈悬崖也只能随着队伍跳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