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北京已形成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李祺瑶

设计智能灌溉系统,搭建“葫芦乐园”,制作中药香包,泥塑京剧人物……10月20日,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总结推进会暨密云区劳动教育工作现场会上,学生们展示了各校劳动成果。目前,北京已经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体系

推进会上,北京市少年宫、东城区教委、密云区教委等7家单位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

北京市少年宫依托平台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5个系列、共计29门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组织实施了8大项市级有关劳动教育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同时通过召开培训会、下校指导、录制教学视频等方式,服务北京市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东城区制定综合性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指导学校将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课时、职业体验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密云区借力区位优势,加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和劳动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地共同体”,开发“精品课程路线”;并进一步探索生物、地理、历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创新,推进新中考改革;探索科技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互融,“科技+劳动”,促进育人手段创新。

中小学校园里一个个劳动实践园落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通过构建劳动“四修”课程体系,聚焦“耕读”劳动教育,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园走向社会,探索家庭“微农场”、室内“蔬菜种植”等德智体美劳互相融合的课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

门头沟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与当地村委会开展党建共建,征得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一亩半土地,开门建园,取名“五谷园”并开设五谷文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劳动、实践和研究之所,增进孩子们的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清华附中昌平悦府小学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建设的“悦染园”放置了240个种植箱,围绕“中草药”主题,从“种、学、用、讲、创、联”六个维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市教委介绍,北京市已经逐步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凸显学校特点的“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所有中小学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区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做好劳动拓展课程规划,实现劳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后劳动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多层次劳动课程体系。各区各校初步形成聚焦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教-学-评”整体构建与实施的劳动课程实施策略,将素养培养渗透到从备课、上课,到学生学习与体验,以及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各个环节。市级学工学农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强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全市700多家资源单位为学生提供了2000多门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摄影:蔡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