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砸“铁饭碗”再放大招, 第三次下海潮要来了?

文丨西部菌

经济大省江苏最近的一份看似平平无奇的通知,却引发了不一样的关注。

这份由当地人社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万人。

其中,明确对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者,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不影响其社保、工龄及晋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正是这条“停薪留职”的规定,让不少人嗅到了熟悉的气息,一下子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两次“下海潮”。

再结合过去一年来,多地清理编外人员,以及缩减编制的大背景,一个疑问呼之欲出——“铁饭碗”也不铁了,第三次“下海潮”真的要来了?

01

对于改开后的“下海潮”和九十年代的公务员下海、国企下岗潮,很多人都有着深刻的记忆。

以90年代的那次为例,据人社部数据,仅1992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

其影响可以说是一直延长到了今天。改开四十多年历史中的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如王石、俞敏洪、冯仑、陈东升等等,都属于“下海者”。

但老实说,如果把那一轮公务员大规模“停薪留职”现象称为“潮”,这一次江苏提出的“停薪留职”,很可能连大的浪花都难以掀起。

这一方面是由它的政策辐射面所决定的。那一轮“停薪留职”是从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到国企,都覆盖了,而这一次仅限于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

另一方面,前两轮“下海潮”,是对应着改开和全面开放及市场经济改革等诸多外部的“强刺激”,而现在,“停薪留职”似乎成了唯一的刺激手段,“药力”明显不同。

更重要的是,前两轮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尝到了甜头,然后带动更多人效仿。但目前市场上所传递出的,似乎更多是失败的教训

所以,看似是一样的“停薪留职”,时代背景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却不可同日而语。

02

但是,如果结合更大的背景来看,恐怕就不应该低估“停薪留职”在此时重新浮现的象征意味了。

要知道,减少“铁饭碗”,这几年明显在加速。

今年年初,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伊春市和齐齐哈尔市已对6个街道“撤街设镇”。

山西河曲县自2020年4月份启动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以来,已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将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为659名。

对编外人员的清理也在进行之中。年初,哈尔滨出台规定,要求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

上个月,湖南多地披露编外人员清退进展。其中,某县光卫健教育系统就各清退500人;还有的县经过2个月的清理规范,共清退编外用工163人,节约财政资金200万元以上。

千万别以为这只是个别省份的尝试,也别以为这只是中西部地区的特例

2020年,9个省份被国家确定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试点省份。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山东、山西等5个省份更是被确定为改革的全域试点省份。

那么,改革的力度到底有多大呢?

以经济大省江苏为例,根据该省出台的试点实施方案,市级编制10名以下、县级编制5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基本不再保留

据统计,在江苏的试点地区,市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1366家减至763家、精简比例为44.1%,收回事业编制9564名、精简比例为20.6%。

县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789家减至429家、精简比例为45.6%,收回事业编制3517名、精简比例为24.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发布的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编制精简5%;地方人员编制精减工作,则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现在来看,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编制精简规模,很可能超过5%

类似的信息还有,就在这几天,北京、宁波等地传出,“正式试点教师退出编制,每年实行末位淘汰制”的消息。尽管对此,两地都称“不实”,但具体看回应的措辞,就可以明白其中的玄机。

宁波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发布过关于教师退出机制的征求意见,但现在还没开始实施;北京方面则表示,“目前北京市域并未实施上述网上流传的方案”。

这背后的潜台词,值得细品。

03

所谓形势比人强,连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也不再稳定,连教师这样的岗位也可能面临“退出”,说到底还是大势变了

首先,是人口的变化。

2022年,全国总人口较2021年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相比之下,2020年、2021年净增加人口分别为204万和48万。

出生人口方面,2022年为956万人,较上一年减少106万人,仅有2016年的53%。也就是说,短短六年时间,出生人口数量几乎“腰斩”

甚至有预言,2023年的新生人口将降至800万人以下。

在这样一种人口大变局下,作为服务者的编制人员减少,完全在情理之中。其实,在更宏观的背景下看,这几年幼儿园的关停、医院产科的关门等,都已先行释放了信号。

现在,则轮到编制人员了。

另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287个城市中有139个人口在收缩,占比高达48%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收缩状态,公务员当然也就势必要减少了。

其次,是负担能力的变化。

这方面对应的经济发展大气候无需多言。仅举对绝大多数地方而言最重要的土地出让金的变化,就可见微知著。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73755亿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

据民生证券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20%,仅有天津、宁夏、江苏、北京、浙江分别实现122%、79%、10%、3%、1%的同比正增长。

从重点城市表现看,前三季度仅有京、沪、杭三城土拍成交金额超过千亿元,较往年相对偏少;广州、成都前三季度土地成交额分别为946亿元、919亿元,位列第四、五位;前十的城市还有西安、南京、苏州、宁波、盐城。

从省份看,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土地出让金降幅超过了50%;福建、山东、湖北、安徽、湖南、重庆、陕西、内蒙古、贵州等地的降幅则超过了40%。

尽管相关“救市”措施不断加码,但实际效果,明显并不如意。如是大气候下,通过裁减铁饭碗来“节流”,对很多地方来说,是不得不为的选择。

04

再回到之前的“停薪留职”话题。在目前的刺激程度下,短期内大规模的“下海潮”应该是难以出现的。

毕竟,越是大环境糟糕,很多人哪怕宁愿降薪也愿意守着“铁饭碗”——尽管它看起来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铁”了。

这从“考公热”的愈演愈烈就可以看出。

如据中公教育提供的数据,今年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相比2023年增加了6.7%。近5年来,国考的招录人数一直呈“扩招”趋势,从2020年的2.41万人到2024年的3.96万人,涨幅超过六成。

博士招生也继续扩张。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博士招生规模从2011年的6.56万人,扩招到2022年突破13万人。而多所985高校发布的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显示,学校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人数,再次增长。

但对比来看,这里面的悖论显而易见。一方面,社会对编制的崇拜越来越强,多数人考博、考研,也是为了拿到好的编制。

但另一方面,科研单位已经在鼓励“停薪留职”下海,不少地方已经在砸掉“铁饭碗”。

最终结果就是,越来越卷。

并且,这不是哪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哪一个职业和行业的问题

要知道,在铁饭碗也不再“铁”的另一面,其实是更多原本就脆弱的“普通”岗位,在变得更脆弱,甚至,消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