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

从“大博士”到“小老师”, 到底“值”不“值”?

编者按

徐磊磊,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到感受教育的困境,最后想要成为一位教育“破冰者”。从一位在科研机构里研究学问的“大博士”,变成一位在小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力的“小老师”,质疑、惋惜……身边杂音声声入耳,却阻挡不了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赤诚之心。一年多的教学经历,她是如何实现初心,点亮孩子学习快乐的?她是如何不断成长,徜徉自己的育人花路的?让我们一同走进“博士”小学科学教师徐磊磊的故事。

写这篇文章,不是“凡尔赛”,也不是为了说自己有多“伟大”,仅仅只是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一年多我当一名小学教师的快乐和感悟。

2014年,我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

工作不久,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在与孩子共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少孩子学校生活的苦和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孩子感受快乐的成长。”我想为这样的“本质”做点什么。正是这样怀着“淳朴”初衷,以及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发自肺腑的喜爱,2021年9月,我萌生了辞掉农业部直属单位事业编制,到一线当一名老师的想法。至于最后走进海亮教育,则是得益于我先生与海亮的一面之缘,以及我对海亮小学“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教学理念的认同。

2022年6月,我正式向原单位递交了辞职申请,准备去做一个能够“点亮孩子快乐、让每个孩子的生命出彩”的人。当时的同事十分不解,也有的同事感觉惋惜:一个搞科研的“大博士”去当一名教小学生的“小老师”,简直就是大材小用。面对这种不解,我微笑以对。

▲家长的支持

2022年8月,如我所愿,我成为了海亮小学的一名科学老师。时至今日,我从教已经一年零三个月。回望这一段时日,我用心用情地爱孩子、教孩子,将“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每个生命出彩”的育人目标应用到了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喜爱。

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地球的表面”的观察

“风的作用”的探究

“燃香钟”的探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的探究

中国科学院校训“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我一直牢记在心,并外化于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的准备是打好每一场硬仗必备的条件。我学习了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小、谢家湾小学等学校的教学方式、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反复观看名优特教师的公开课,研习专家的儿童心理教育,研读新课标及方案,明晰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大单元的方式认真备好每一个教案,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采取实验教学方式,做到“教学做合一”。学校有的材料利用了起来,学校没有的材料便自行为学生购买,从材料(《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用到的感温材料,《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用到的土豆泥和番茄酱,《风》中的砂纸、《计量时间》单元用到的燃香和水瓶等)到工具(比如《光》用到的夜视仪,《灵活巧妙的剪刀》中各种剪刀,《改变运输的车轮》中的手推车,《信息的交流传播》的造纸工具)等与当节课相关的材料,我都一一提前自己购买好,孩子们也只有在实验中才能感受真实情境的探究。

用好开学第一课,助力学生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理念形成。

▲科学家讲座

每学期第一课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教孩子怎么读书。让孩子拿出每个学科的书本粗读,了解各学科脉络,告诉孩子们书由“厚”变成“薄”,再由“薄”变成“厚”的过程,让孩子们形成整体印象并对各个学科建立相关联系,为后续学习迁移、创新实践提供可能;教孩子阅读经典,因为不朽的经典名著可以陶冶情操,更好地感悟世界。第二件事是分享我与科学家们的故事。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成为像蔡元培、陶行知、马相伯、张伯苓、陈寅恪等十大先生一样的人,成为学问与道德之师。我庆幸自己曾受教于路甬祥、白春礼院士,庆幸自己曾经被袁隆平院士指导过;庆幸自己曾参与过陈剑平、罗锡文院士团队项目;庆幸自己曾经作为中科院一员学生,为钱学森院士送行;更庆幸的是我可以将院士、科学家们奋斗的故事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觉得科学家并不遥远,从小埋下科学的种子,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后备军。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究竟在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并指出“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在教学中,我经常翻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受益无穷,一直践行着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探究,教给学生实验验证、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实事求是、善于观察与提问、善于用创新的思维总结分析的创新精神。

▲“思维导图”设计与汇报

有一堂课谈到中国目前存在的环境资源问题,提到“水资源短缺”,孩子们一脸疑惑,为什么中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六,却被定义为了缺水的国家,我没有直接给孩子们答案,将其作为家庭作业请孩子们回到家查阅资料,孩子们最后用数据和事实回应了这一问题。

我又教给孩子们将数据绘制在数据表中,用柱状图的形式分析各省水资源分布特点。孩子们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省份数据明显低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数据,对比世界水量,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并通过将这些省份在地图上标注,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省份都在中国北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在中国南部。有孩子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北京极度缺水,北京人民该怎么办呢?”我顺势引导:“能想到这个问题,证明你是一个有大爱的孩子”。心念大爱,行方可致远,我请孩子来设计一下怎么解决北京缺水的问题。孩子们观察着一体机上显示的水量柱状图和中国地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老师,我要把江苏、浙江的水运到北京”,说着便走到讲台前,孩子就像毛泽东同志指挥军事战役一样,在地图上比划了起来,我当场肯定了孩子已经得到了毛主席的真传,并告诉孩子毛主席在70年前便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嘛”,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南水北调”。

孩子们突然大悟,原来南水北调是这么来的。后来孩子们通过观察每个省的水资源不同月份的柱状图再次发现了不同地方水资源也不一样,比如6月、7月、8月水多,12月、1月、2月水少的问题,通过计算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等,孩子们发现甚至在雨量充沛的南方,12月、1月、2月总用水量已经远远超过此时的降水量,孩子们又抛出一个问题“这几个月用水是怎么解决的?”有一个孩子突然提出“老师我觉得可以将夏天的雨用大缸收集起来,留着冬天用”,并将数据表中高突的数据圈起来挪到了低矮数据处。我鼓励孩子:“是的,我们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兴修水利,1950年以后,中国很多地方都被放入了一些大缸,我们叫它‘水库’,用来存储雨水,以备缺少水时使用。”

从开始的一脸迷惑到豁然开朗,孩子们兴奋地给自己鼓掌。我知道那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刨根究底解决了困惑自己的难题,抑制不住地高兴。这一个问题我用了将近两节课的时间,但是我相信,这两节课绝不是浪费时间,更不是不务正业。我教给了孩子们怎么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自己解决了问题是有多么快乐。后来孩子们通过再一次的回家作业,将除了南水北调工程外的另外三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分析得头头是道。

采用跨学科学习方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我一直为自己能进入海亮小学感到庆幸,也一直心怀感恩。因为这里有少儿工程院这个舞台,可以让我以项目化方式与孩子共同研习,这里有科学社团可以让我实现跨学科学习和学科的有机融合。

▲STEAM课——“雨伞收纳架”制作

▲《“贝”的故事》与验钞机

▲《曹冲称象》与明轮船

去年,我教低段科学社团,通读了二、三、四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教材,打破了原本科学教材的安排设计,将科学与语文、英语、数学、英语、音乐等课程融合,让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在社团中得以及时消化和巩固。比如,二年级语文老师刚讲完《曹冲称象》,我便将五年级中关于船的发展史介绍给了孩子们,并跟孩子们一起探讨了曹冲称象的科学原理,孩子们动手做了蒸汽船、电力船、明轮船等不同船型,更加了解了曹冲的故事;二年级语文老师刚上完《贝的故事》,我便继续引深,从孩子们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入手,到让孩子们了解银行的收纳员工作,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吞币兽、验钞机,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元、角、分;二年级数学老师刚上完《认识钟表》,我便将五年级关于时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让孩子们知道计时工具的演化历程及各种计时工具发明的意义,让孩子们体会工具、技术的改进,制作了圭表、日晷、沙漏等计时工具,孩子们有了惜时爱时的概念。同样,在我自己上课的五年级,我同样采用跨学科方式,当我们探讨完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碰巧英语老师早自习开会,给了我一个上英语早自习的机会,想想英语早自习上科学课不合适,我决定用英语来学习科学,当场给孩子们背了一个绘本《I’m your new plant》,用英语给孩子们讲述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条件,孩子们英语学会了,也知道了植物生长需要“water, soil, sunshine, and attention。”一年的时间证明,跨学科学习没有让孩子们的思维混乱,反而让孩子们建立起了各个学科的联系,让孩子们用系统的方式去思考。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爱每一个孩子。

叶翠微校长曾说过:“教育是离‘人的内心’最近的圣地。教育人,唯有修行,方为正道。作为一个校长,一个办教育的人,能够面对一群少年,是上苍对我们的眷顾,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善待孩子,也就是儿童本位。致未来就是一定要做好的教育,让人面向未来。”四时变幻,我始终坚信,不论处于何种境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努力去爱,勇敢地去爱,善良地去爱,温柔地去爱,负责任地去爱。努力爱自己,努力爱工作,努力爱身边的人,努力爱可爱的孩子们。“人皆有才,人人成才,让每个生命出彩”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像叶翠微校长所说“要育大写的‘人’,追求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人的成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起点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就需要我们对待孩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过程公平、各得其所。我用心用情“读着”6个班将近220名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短短一年,我读懂了许多孩子的内心,比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无人机,我鼓励他积极参加航模和无人机大赛;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绘画,我跟他说我就是他的忠实粉丝,孩子放假回家都会抽时间画一幅精彩的画作给我欣赏……这些有趣、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我身边发生,让我深深感受到当老师的快乐和幸福,也让我感受到当老师的价值。

▲每周来看我的孩子们

去年教过的6个班级,今年我已经不再任教。但是,孩子们还是会坚持每周去办公室找我。我想,孩子喜欢一位老师,应该有他们的原因,不仅仅是我经常给他们零食,也不仅仅是我对他们温柔以待。其实,我懂,他们应该是用每周来看我一次的方式,对我教给他们的平时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和总结的科学思维培养的感激,对我像一个慈爱的母亲一样爱他们的感激,对我教给他们深入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感激。

北京师范大学王显芳说:“教育行业应该有高端人才,博士进入中小学后,关键在于怎么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像其他教师一样打拼高考肯定不行。”北京十一学校的看法也不谋而合:“博士已经具备研究意识、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使得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起点更高,并且,博士教师在学识、求学经历以及研究能力上,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非常具体、生动的潜移默化,是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一个高材生会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一个甚至几个班的同学,造就更多高材生,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远程与发散投资,以一个人的力量培养出成百上千个可造之才。”“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让科学家的精神走进校园,用教育家的精神培育青少年,像钱学森、吴大观一样,择一事,终一生。

前不久,以前科研所的同事问我,花了精力读了“大博士”,去当一个教小学生的“小教师”,值不值?

我用一年多的实践感悟,肯定地告诉她:值!

徐磊磊|作者

王乐乐、张逸文、翁晴怡 |排版

闫皓、王静丽 |责编

丁银艳、郦自强 |审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