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 > 高考

2024高考语文作文怎么写? 考前三天怎么过? 北京精华学校名师帮您分析

6月3日,2024年北京高招直播咨询正式上线啦!首场直播邀请到了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王丹宁,为您带来2024高考作文题型分析、出题最新动向和考前专家指导。抓紧最后的冲刺阶段,祝愿所有考生,笔耕不辍,不负青春,共向未来,金榜题名!

以下是本次直播实录:

一、2024高考作文审题重点关注及新动向

北京近些年都是两道作文题让大家任选。这两道题在审题上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和新的动向?

审题的两个关键点

北京近些年会特别着重去考查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希望大家能从语言概念类作为一个小的突破口。什么是语言概念类?就是一些基本的词,就是只有一个字的单音节的词,或者是几个字共同组成的这种概念性的东西。比如:续航、生逢其时、学习今说等等。好像这种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因为语言概念类在高考历史上出现的是最早的一种。自高考语文作文这道题出现以来,语言概念类就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但是语言概念类在之后的漫长的高考流变当中逐渐转化为了另外三种题型。一种叫主观感受类,会特别着重去考查作者的主观经历和感受。一种叫哲理思辨类,会特别着重考查正反思辨和哲理性。一种叫社会现象类,会结合相关的事件情节来组织题目。北京现在的语言概念绝不是单纯的语言概念。我们早年单纯考语言概念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和相关的一些要求,无非就是给你个概念让你去写。但近些年北京的语言概念类已经完全和社会现象类,哲理思辨类相结合了。也就是说我们会在这篇命题作文的标题之上给予大家一个字数在100字以内的一个材料。而这个材料当中会埋下很多的引子,会给大家提供一定量的考点,看考生能不能寻找。

举个例子来说,《续航》这道题是2023年的北京第一道题目,表面看就是让你以续航为题。但是材料当中明确给了大家两个现象,一个叫做科技为发展续航,一个叫为青春续航。这两个现象就使这道题带有了社会现象类的一个特征。前者离我们的国家社会时代更近,后者离我们的考生或者说10后的这些新时代的青年更近。那么两个材料其实就是给考生画出了两条道,更侧重于哪方面去写。而不管你侧重于写哪个,又要关注另外一个核心的点,近些年我们北京高考议论文的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和考点。那就是会故意在题目的材料当中留下一些未言尽之语。意思就是没有说清楚,没有说完整,没有说明白的地方。而这些未言尽之语都是让考生去加以补齐解释,从而看出考生的思考和审题的深度的。比如,2023年的《续航》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它本意指的是连续航行,但是近年来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样一来,显然重点放在了新含义上。题目只告诉了续航的本意是连续航行,但是大家都知道,肯定不能只谈这个。那到底被赋予的新的含义是什么,是你要去解读的。有人说是确保航行的持续,有人说是确保航行可以更快更稳地进行,有人说是确保航行的方向坚定不移、不要动摇,要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这都是关于赋予新含义的解读。如果你没有解读这个新的含义,整篇文章直接绕开这个去谈了,那多半会偏题。这就是2023年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叫未言尽之语。所以考生在关注未来的高考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去着重标画这样的地方。看起来好像他把你该说的都说了,但他一定会留一些由你来去完善的部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2022年的北京卷的第一篇议论文的题目《学习今说》。那他的未尽之语是什么呢?他说中国是一个重视学习的国度,我们以前的古人就一直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发展到了今天,学习又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又与古人的学习产生了一些共性或者不一样的地方,未言尽之语出现了。题目叫《学习今说》,那需要思考的就是到底今天的学习与古人的学习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共性。那么在比较彼此的差异和共性之后,就等于是将学习今说做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阐释。那么围绕这个再给出一个可操作性的论点,去指导他人的生活实践。这就是议论文该有的样子。所以考生更多的是要去思索,到底应该怎样去将题目当中的未言尽之语用自己的方式去加以解读。但在解读的时候也请大家注意一点,这种解读不是唯一的。正如老师讲解社会现象类的论文模板的时候说过,社会现象类原因不唯一。因为不唯一,所以才全面,所以才严谨,所以才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朴实性。那么考生在选择填补这些未言尽之语的空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自身的素材积累,和你能够掌握的说理的深度相配合。也就是说,选择这样的一种解读方式去解读它的“续航”或“学习今说”那一定是在这个理由、在这个方向、在这个立意上,我的素材更为充分,千万不要自己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因为有的同学在审题的时候特别焦虑,特别着急。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方向想法后马上下笔就写。写完之后发现在这个方向,自己的素材几乎没有什么积累。因此,想清楚再下笔。在考虑你的立意的时候,一方面要与他的出题相联系,别跑题偏题。一方面要与自己的素材积累,和说理的深度丰富相联系。两方面同时去发力,才有可能让你这篇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总结来说,就是作文喜欢在语言概念与社会现象当中结合来出题。看起来是个概念,但概念背后是现象。此外,题目里会故意留下一些未言尽之语去让考生填,让考生去发散,让考生去写。所以这两个点在审题上要格外地注意。

如何巧妙运用素材

大家都会想问老师,高考之前要不要准备一些什么样的素材,或者干脆去背一些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更好地去适应高考。首先给大家敲响一个警钟,如果你想要背整篇的文章,不管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还是所谓的范文,还是之前自己所写下的比较满意的作品。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给阅卷老师以套作之感。因为北京以及全国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对于在开头和结尾点题引材料,中间部分几乎与题目关系不大或者纯粹地套作文都是极为警惕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分数会被打得很低,四类文都是有可能的。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大概率会被打低分。我们可以做的第一点是我们可以在素材的积累上首选各大“核”去进行准备,围绕这些核去积累素材。“核”不等于立意,“核”是连接素材与自身文章立意的桥梁。

举个例子,过去十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每道题目的立意都不相同。我们找不到两道题立意完全相同的情况。但是这10年,甚至20、30年间,我们考察的“核”却固定就是那一两个。所以按照这个“核”去积累素材,然后“核”不出现在立意里,只把这个素材与你的立意相结合,整个文章看起来就不会给人以套作之感。

大家去看范文的时候可以着重关注一下比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尤其是一些比较重磅的一些评论员的文章。这里面会出现大量优秀的所谓金句。那这些金句的价值在于什么?我们在分析论据的时候称之为名人名言。它与名人事例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大量考生在准备议论文论据的时候只会关注高人事例。高人事例和高人名言相比有两点缺陷。第一点,高人事例要想讲清楚通常比较费字数。比如,这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有怎样的贡献,产生了怎样的成效。但是我们近年的高考议论文特别强调要写短例子。一个例子十几、二十个字。假如说你有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这800字议论文当中除去论点的100字,除去论证的400字,一共还能剩下300字。假如这300字都是论据,靠论据在填充字数,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你会发现800字的一篇议论文的绝大部分的表达方式不是议论,而是记叙。议论文三要素的一个比例,就是论证是一定要比论据多的。所以说名人事例高人事例的第一个问题是篇幅通常很长。第二就是它几乎只能作论据。而高人名言则不然,高人说的话本身也值得大家去笃信,可以作论句。高人说的话又要讲究内在的逻辑和说理性,所以还可以作论证。如果你有300字是放在论据上的,是拿这300字举好一个例子,还是拿这300字举10个例子,当然是后者。阅卷老师最喜欢的就是短例子比长例子更好,高人名言比高人事例更好,论据导向远没有逻辑论证导向更好,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三个更好。

就通过论据的积累给大家这样几个方向。比如3大“核”:困境“核”、记忆“核”、梦想“核”。然后在积累论据的时候,哪类论据更好,运用论据的时候,控制在怎样的篇幅当中更好?当然也不是说我的整篇议论文当中不能有任何一个详写的论据。如果你的这个论据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将论点进一步地深入,那就说明你这个论据与你的论点之间的紧密度、契合度非常高。那此时,就相当于是把这一个单独的高人论据分成了若干小块。不断地去印证你的论点,不断地去强化你的立意,那也是很好的。怕的就是这150或者200字的论据当中用大量的描写记叙或者一些看似辞藻华丽的文字去堆砌出了这个字数。但真正与你的立意和论点相关与你的逻辑相关的内容却又少得可怜。

议论文新的备考方向

首先第一点,就是北京近些年的议论文阅卷极为看重对于概念的解读。比如《续航》可以怎么解读。你可以将它一分为二,先解释续可能指的是什么,再解释航可能指的是什么,还可以把续航合并在一起往前找。比如去年的一篇满分作文当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既然称之为续航,便一定有上一段的航行。这就叫往前找,也是在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还有的先对续航进行一个基本的概念解读,但是这类套话尽可能不要形成范式。所以要么把它拆解了分析,要么把它往前往后找因果逻辑分析。我们的解读只需要保证一点自圆其说,与你的论证,与你的论据,与你的立意相结合,这种解读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再说论证的第二个特点,北京近三年的议论文题目都带有社会现象类的特质。大家会首选社会现象类的议论文模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分析问题是重点,解决问题其实相对就比较略。这主要是由我们考生的年龄和社会身份决定。你只要有解决问题的这个态度,100字、80字,甚至50字都可以让老师接受。但是分析问题的这个过程必须是重点。只要能在概念解读上做得足够优秀,基本上就是二类文。那如果你想上到一类甚至满分。要做的论证是必须体现思辨性。也就是说,北京近些年的社会现象类的题目都具有哲理思辨类的意味。比如三年前的《生逢其时》。其实语言概念加社会现象没问题,它的思辨在哪呢?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逢。其实一般人会认为是我恰好生在了一个比较好的时代,或我恰好赶上了一个很不错的机遇。而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被动的,由客观所决定的。那它的思辨体现在一种主观的选择,是一种主观的态度,是一种发挥主观积极能动性,去创造自身价值的这样的一种作风和方法论。

记叙文更好拿分

记叙文这道题相对来说比议论文好写,也更好拿分。2023年北京高考作文阅卷数据,写记叙文的考生在一类文及二类文当中的比例都要高于议论文的相应分数段的比例。议论文在三类文当中的比例却高于记叙文。以前我们听到有些老师说记叙文确实好拿高分,但是一旦写不好就完了。但数据不是这样的。一类文二类文记叙文的比例都高于议论文,而议论文只在三类文反超了记叙文。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拿到三类文当中更多的一个概率。你就去写议论文。当然不是说议论文二类文、一类文拿不到,就是相对来说概率要低。所以记叙文好写好拿分,要求也没有议论文那么复杂。那记叙文的重点是什么呢?

首先第一个,北京近些年的记叙文都特别鼓励文学性。记叙文说得更明确点就是偏散文类的记叙文,或者小说类的记叙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北京已经完完全全用几年的时间把这个过渡走完了。早年的北京的记叙文是非常明确的。你能看出来比如有的题目就适合写散文,比如《深入灵魂的热爱》,让考生选取自己生活当中真正深入灵魂的植物动物或器物,抒发你对他的热爱。这就是要写你自己的真实生活,适合写抒情散文。比如《神奇的书签》,适合写小说。想象你有一枚神奇的书签,可以跟它进行交流,可以实现你读书上面的各种愿望。需要你虚构角色,构建故事情节,去写背景环境,这就是小说。

满分作文当中有很多虚构小说的,写散文的更多。有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感悟。描写加感悟,散文都可以写。

全国各省高考作文特点

全国的作文其实极度的趋同化。因为他们的目标方向,选拔的人才包括新课改之后的标准都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形式上会有些区别。比如,北京明确一道议论文,一道记叙文。但全国卷不会明确文体,从来没有要求大家一定要写议论文体。但如果你只准备议论文体,碰到不适合写议论文的题目还硬着头皮要去写,分数必然就会很低。这种题目每年都有,这就是我想和大家说的。此外。2022年的一道作文题目在要求里明确出现请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什么叫经历?就是你切实经历过的事。所以,这道题出现本质上没让你写那些宏大叙事,希望大家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所以我推测,202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甲乙两套和新课标一二卷应该会出现一到两道不是那么适合写议论文,甚至不能写议论文的题目。核心的点就在要求和题目材料本身里。

天津卷更加强调一些形式创新,贴近生活,不搞宏大叙事。而上海卷更加关注的是思想的深度以及思想的创新性的与众不同。

2024北京高考作文要关注什么

我们可以关注几个方向。第一个,就是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个概念,叫新质生产力。这个点的优势在于它有创新核。特别强调生产力三个字,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是全球唯一拥有全体系制造业的强国。我们也必然会在未来继续持续我们这样的一个优势。那么对生产力的理解有哪些,硬件软件上面的一些点,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积累素材。

第二,对比今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发现,今年着重强调了如下的概念。第一个,求稳。这个稳可以理解为稳健,稳定。所以类似于居安思危、积累、坚持这类的内容都有可能会涉及。第二个,具备长线思维。我们做事并不一定要急功近利,不求短期内看到成效,而应该确定一个更为长远的目标。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和我们整个国家的长远战略。第三个,要有针对性地去积累一些大国责任方面的素材。就从2023年高考之后,到今年高考前的这一年间,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国家承担了很多了不起的责任。极有可能会在今年的高考作文当中,以大国责任的角度来出。

名著新考法变化

所谓的新考法就是两本名著被认为必考。一个是《红楼梦》,一个是《论语》。但实际上,在每一个高考年当中它是一种选考的方式出现的。第一年考的是《红楼梦》,那第二年考的是《论语》,那咱们今年是第三年。所以从概率的角度来讲,考红楼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说论语就绝对不会考。所以大家都可以去准备,有所侧重就好。

新考法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从新考法的角度来说叫比较创新体。无论是《红楼梦》还是《论语》,他们的共同的特征是在过去的这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历朝历代不同时期的人都在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解读。出题怎么创新?把这两种或多种理解都给你,然后问你更认同哪个,为什么。这些古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要与时俱进的。它是要不断地去吸引更多的人去创造,去解读的。此外,更能体现出考生在阅读这些名著时候的那份创造力和那份创新性。

现在大家对于红学作者这些的争论不是很重要了,反而聚焦里面真正的中心主旨。前年第一次考红学就考了中心主旨,这个很关键。对于这两道名著题的批阅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所以它与作文很相似,就是自圆其说。只要你自己的观点能够被你自己的分析和相关的证据所证明,证据一定要真正用阅读名著当中的实际的内容,你就有分。哪怕你的观点极为新颖也没问题。所以,这是我们现在名著的一个崭新的方向。而且这道题一旦考了,必然是所占分值最大的那道大题,最少是6分。

备考秘籍

第一,一定要把自己的生物钟调好。培养你的大脑在某个固定时段只对某个学科产生兴奋。比如咱们语文是上午考,这两天就上午看语文。每天上午十点到十点半之间开始写作文是最合适的。第二,积累自己的自信。找出过去一年乃至三年写得好的文章,拿得高分的卷子。看的同时给自己内在鼓劲。第三,适度地进行放松。这三天不要排得太满,适度做一些运动,关注一些你感兴趣的点。很平稳地度过这三天,并且调整到一个自己的备考的最佳状态。

考语文的当天早晨再提醒3点,第一,注意全卷的时间把控。把时间往前赶,答完整张试卷还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补充检查和完善。第二,大作文的审题一定要关注隐性要求。

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梦想成真。下场直播再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