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 >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校地合作不断开展

作为“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985、“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兰州大学在中国 格局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与兰州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通过推进“双一流”建设项目、人才合作、平台建设等助推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

硬件提升加强学校竞争力

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被列入2020年度省列重大项目的“双一流”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目前,该项目人文社科组团Ⅰ地下筏板已完成100%,地下主体结构完成95%,地下一层顶板脚手架和模板工程完成95%。工程科学组团Ⅰ正在进行场地清表工作。项目总用地面积67.8亩,总投资7.21亿元,建设年限为2021年-2023年。该项目包含2个子项目,分别为:人文社科组团Ⅰ、工程科学组团Ⅰ。主要建设兰州大学教室、实验实习用房、科研用房、地下车库等。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缓解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住房紧张问题,提高学生教学、住宿及就餐条件;能够搭建相关学科研究交流平台,完善学科的科研环境;能够吸引国内外的学科人才,提高学科科研竞争力,从而加快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校地合作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撑

一所高校想要更好地发展,当地政府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兰州大学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兰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在兰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签订了部省市重点共建协议,推动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中兰大项目,积极整治和改善校园及周边环境,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兰州大学就与兰州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研究开始了合作,并于1989年成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心。随后,该中心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大气污染源清单编制、大气污染模拟与预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议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田文寿告诉记者,目前中心团队积极参与“兰州市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将在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源解析、大气污染预警预报技术优化与改进、大气污染防治与管理对策等项目子课题中,继续发挥多年来在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累积的实践经验并争取作出一定贡献。

近年来,兰州市委与兰州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持续推进《中共兰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兰州大学人才合作协议》中的各项任务。为了支持兰州大学的发展,兰州市政府也与兰州大学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2020年,“市长萃英人才奖”奖励2000万元,持续推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新提供人才周转公寓30套(共计60套),进一步加强了人才保障力度。同时市政府为新入选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提供科研经费补贴200万元。同年,还将学校牵头建设的14个重大科研平台纳入《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中方案。

“经过常年的合作,兰州大学与兰州市政府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深融合的校地合作局面,体现了兰州市政府对兰大的用情用心,也激发了兰大人守土尽责的内在动力和勇立潮头的担当勇气。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兰州大学将进一步发挥智库作用,切实把学校的智力优势转化为兰州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说。

在广泛开展校地合作的的同时,兰州大学也积极融入并服务兰州“一心两翼”发展布局和“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建设,主动融入榆中生态创新城、兰州新区建设,积极布局大科学平台,服务引领兰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助力兰州市综合竞争力和竞争力提升。同时,兰州大学还联合兰州市委、市政府相关单位策划举办《西部生物多样性摄影作品展》,学校博物馆被确立为“兰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以学科发展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提起“双一流”建设,自然绕不过学科建设。2017年,兰州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学校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改造和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能源化学工程、人工智能5个新工科专业;成立医学部,以临床医学为主体,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两翼,推进新医科发展;以草学为基础,综合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畜牧学、植物保护等多学科优势,积极构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核心技术、产业化技术”三位一体的农学发展体系,助力新农科建设;围绕民族和宗教关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智慧城市等,凝练建设新学科。

学校还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建立跨学科贯通、本研贯通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强学科动态调整,对学科评估后30%的予以黄色预警,对连续两个建设期均为后30%的进行调整。同时,依托4个一流建设学科和地理学、力学、核科学与技术、民族学、敦煌学等优势特色学科,谋划培育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重大科研平台,组建材料与能源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成立泛第三极环境中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积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改革人才制度构筑西部人才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双一流”建设中,兰州大学以育人、质量与贡献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进行分类评价,重点评价教师的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将学科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特色学科,组建7个学科群。成立电镜中心,购买最新设备,建立共享平台,吸引和稳定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以真问题、真效益为核心,鼓励教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在评价中的比重。学校通过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改革,畅通人才成才渠道。在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做好“店小二”与“粘合剂”的同时,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完善科研培育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布局,完善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实现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发展。

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兰州大学还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本科生大类培养,完善主辅修、国际化多途径联合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研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探索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位点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带动学科专业交叉渗透、优化调整。在改革招生机制,提升生源质量方面,学校采用健全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倍增+”计划配套,适度稳定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大力争取增加博士生的招生量;完善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制度和培养经费共担机制;强化研究生招生计划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与学院各项考核相挂钩的招生计划测算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确保更多优质生源进入兰州大学。

经过几年的发展,迎来了兰州大学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对于今后的发展,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学校将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成长环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深化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深化基础保障条件改革,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入手,找准改革突破方向,实现精准发力,推动学校进一步科学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