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 > 

甘肃一公务员岗位遇冷, 遇冷原因并不是薪资问题, 背后原因扎心了

导语:作为父母眼中最为认可的工作之一,孩子们如果能顺利考入体制内,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尤其是在疫情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稳定且有保障的“铁饭碗”,能够让自己避免随时失业的风险;待遇和福利上的优厚,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基于这些理由,即便没有父母的催促,大学生们也会把工作目标定在入编上岸中。

众所周知,在“考公热”的席卷下,无论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岗位,还是偏远一些的乡镇岗位,报名者都是非常之多的,即便是清北或其他名牌院校的大学生,也在考公队伍中出现。可以说,除了学历在“卷”,就业竞争也在“卷”。

甘肃一公务员岗位遇冷,遇冷原因并不是薪资问题,背后原因扎心了

按照一贯的想法,只要是薪酬待遇不错的“铁饭碗”岗位,都会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可甘肃一体制内岗位在招聘之时,却遭遇了尴尬的全员缺考情况。最主要的是,在当初报考的时候,报名者中也有许多是毕业于名校的高材生,为何会如此“遇冷”呢?

从近几年公布的数据来看,甘肃敦煌研究所对外招聘的相关岗位,其招录情况一直不太理想。对比起其他地区的报考热度,可以说是完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甚至还面临过没有人报名的尴尬境况。

在最初报名的时候,符合招聘条件的人员也有5、6个,可等到开考的时候,却没有人前来参加。面对这样的招聘状况,研究所的所长也非常地无奈,表示这次招聘又是没有收获,内心实在是无比凄楚。

其实,在这次因为多人缺考登上热搜之前,敦煌研究所也在四月公开招聘过,只不过那次设定的报名条件以本科起报,但因为招聘的岗位只有一个,人数也仅有一人,所以依旧面临无人问津的结果

时间来到近期,相比起四月份公开招聘的一个岗位,这次多了十多个可报名的岗位,从、艺术研究、美术设计等等,囊括种类更多了,而且专业也不仅限制于考古学,招聘的人数也相应增加了。

可即便是调整了招聘的岗位和人数后,而且也打着有编制和铁饭碗的旗号,可报考状况还是一如既往,没有什么大幅度的增加,背后原因难道和待遇有关系?

对考公报名有相关了解的同学都清楚,并非所有的岗位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总有一些被列为冷门的岗位,原因和报名的专业冷门是有很大关系的。

倘若招聘的岗位太过冷门,招聘人数也不怎么多,学生们自然不敢轻易尝试,万一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最后反倒成了陪考,想必谁也不愿意去争取了。这样的道理,和当初填报志愿时是相似的,因为分数的差距去到了不愿意去的冷门专业,最终也会通过转专业或复读的方式去重新选择。

除了岗位的冷门程度,名校生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即便是体制内岗位,可如果大城市某个待遇更好的企业向你发出了邀请,大部分人都会转而选择去往大城市打拼,这是正常的选择,也是普遍的选择。

当然,还有网友提到这么一点,报名门槛的设立,也是限制报名人数的重要原因所在。但我们仔细想想,作为文化遗产中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参与敦煌文化的工作,必然是需要学历更高且更为专业的人士,在报名条件中提出研究生以及上的门槛,是从事这项工作所需,并非是其他人所说的“故意刁难”。

说到这里,可能有同学会问了,像这类处于偏僻地区的冷门岗位,自己要不要去报考呢?答案实际上和你内心的想法有很大关系。比如,某些名校会开设一些仅招录两三人的专业,这些被称为“独苗”的专业,虽然从事的工作有限,可也因为学习的人少,录取的可能性也更大。

而且,如果你的确对考古工作有浓厚的兴趣,也能踏实地沉下心来好好钻研,其实去报考这些冷门岗位,也是能给你自身的提升带来很大帮助的,往后对于这方面的发展和晋升会是个良好经验的积累。

总结:虽然敦煌研究所目前面临着人才的稀缺,个别岗位也正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但我们也相信,这样的状况是暂时的,往后将会有更多的有学之士前来加入这一队伍,肩负起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将其保护得更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