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 > 小学

生存大挑战, 广州一小学用5天时间做了一个试验……

一群九、十岁的孩子,离开父母,跟随老师来到交通不便的江心岛,开始了五天四夜的集体劳动、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吃住都得靠劳动所得,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收获?

学生在稻田捡稻谷。

近日,广州市黄埔区下沙小学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该校三年(2)班43名同学作为先行试验部队,在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黄埔文化集团、黄埔区黄船小学、贤江小学等兄弟学校和大吉沙岛居民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前往大吉沙岛上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社区劳动周在劳动周,老师跟着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作,欣赏自然,研究自然,参与社会活动,开展劳作,用劳动所得解决起居饮食。

雏鹰离巢:远离市区,告别父母,把课堂搬到大自然

看着码头上挥手告别的父母的身影越来越模糊,从来没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出门过集体生活的小乐开始哭红了眼睛。这是他离开父母的第一步,身上背着父母为其准备的各种干粮以及用于做饭的简易器具。对于未来五天,他不知道会在自己身上具体发生什么事情,他就如一艘没有方向感的小船瞬间驶入大海,飘飘荡荡,不知在哪停靠。

出发前的集合。

后面据他回忆,是同学的安慰,老师的指导,让他顺利度过了离开父母的5天。感性的他说到这,眼圈还泛红:“是同学告诉我,父母会在举行篝火晚会那天来到我们身边,跟我们一起度过。”

这次独自外出,不是小乐一个人的体验。跟他一起的其他42位同学,90%以上都没离开过父母独自外出生活。

从乌涌码头这岸到大吉沙岛那岸,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如同刚离巢的雏鹰一样,起落较大。既兴奋又紧张,既好奇又有点无助。学校教导处主任宋丽斌称:有的孩子嘴里一直在哭喊“妈妈,妈妈,我要妈妈!”有的孩子则觉得“太开心了,终于可以脱离父母监管了!”孩子的各种反应都很真实,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活动潜在的价值。

这是下沙小学做的第一个劳动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40多个孩子们在大吉沙岛上分组进行劳动项目实践、科学探索。孩子们会自行建营地、每天寻找食材、拾稻谷、摘菜、捕鱼捞虾、摸螺、捉螃蟹、调查研究、环岛旅行,每天记录学习方法和劳动感悟,结营进行学习展示。

生存挑战:学生用劳动所得以物易物,换来大肥鸡

在开营的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垦荒建营地搭帐篷。“我们首先要打草惊蛇,把所有蛇虫鼠蚁驱赶,然后平整地面,最后发现,能平躺的面积太小了,文化集团负责劳动周活动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去求助附近农庄老板。”学生小林告诉记者,“同学小烨和小骏三番四次地去询问老板,可否提供住宿的地方,但一间房一个晚上要几百块,太贵了,我们第一晚还是在农庄腾出来的一块空地搭上帐篷睡了。”

现场版的生存大挑战,其实是老师给学生们提前设计的“关卡”。宋丽斌告诉记者,所有的一切,老师都已经踩好点,关键环节打好招呼,让学生体验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所得安全度过5天。第一天住帐篷,第二天学生还是通过劳动住进了小木屋。

食材怎么解决?除了学生从家里自带的一些青瓜、西红柿、鸡蛋等简单的物料外,其他都没有。学生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让一位家长当社长,负责协助物资的交换。比如,老师带着学生在岛上摘野生的通心菜,每五斤换一只鸡。“有的学生特别有头脑,说这是‘隆平’野菜,纯天然,无污染。”宋丽斌笑称:“学生通过跟渡船码头工作人员沟通,拜托渡船工作人员用船顺便把摘得的野菜运到岸对边去,家长负责接应,最后学生用几十斤野生通心菜换了六只大肥鸡。”

“我学会做电饭煲焗鸡了!”学生小张兴奋地跟记者比划着当时是怎么跟着农庄老板来学做菜。“像给鸡做按摩一样,盐要内外均匀地涂抹在鸡的身上。”

“以前是拿号排队吃饭,现在是拿号排队做菜。”班主任莫水秀告诉记者,“由于学生们只有一个炒锅,学生们要轮流来做菜。每天晚上,小组上报自己要做的菜式,老师根据现有食材协调分配。”“比如有人报了做番茄炒蛋,我发现番茄没有了,就让他们换一个菜式,结果学生机灵地说,那就做青瓜炒蛋。”班主任告诉记者,“经过几天适应期后,学生越来越有劳动意识了,也懂得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有学生特别想吃老师做的菜,就和老师商量,通过洗碗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学生的活动记录。

学生小乐做的香肠炒腊肉也成为同学们“秒杀”的拿手菜。“不要放在我面前,太馋人了!”宋丽斌模仿一些学生的反应惟妙惟肖,一边摆手,一边拼命吸鼻子。

自然研学:怎样捡稻谷又快又多,鸟儿为何跟着碎草机飞

在大自然中劳作,同样也有竞争的刺激和学习的快乐。由于每天的食材要用等价的东西交换,因此学生们连续三天在稻田边捡稻谷,捡完后还要去壳。学生小轩捡稻谷又快又多,连续三天登上冠军宝座,并毫无保留地向同学们传授经验。“我发现他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捡稻谷很棒,他总能发现哪里的稻谷最多。要是他的学习也能够像捡稻谷那样有办法就好了。”一学生向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冠军的敬佩。

学生刘兮若的当天记录。

学生们在捡稻谷。

“摸鱼”也是一门技术活。稻田边的水沟里,眼看着鱼儿穿梭而过,刚想伸手去捉,就是扑了个空。学生们在藕田里扑腾,滑溜溜的鱼儿就像跟他们捉迷藏一样,东钻西窜的,场面一片欢乐。

学生们在藕田摸鱼。

“有些课题是我们事先设定的,有些是突如其来的。”黄埔区教研院劳动教育教研员邹可享是这次试验的“总导演”。他称,大自然随处都是课堂,随时都可以学习探究。比如有一天,学生们正在田野间劳作,突然,“轰轰轰”,碎草机来了,伴随其来的是一群白鹭、八哥和麻雀。这些小鸟平时听到人声都展翅飞走的,为何遇到庞然大物的碎草机却一路跟随呢?学生们停下了劳作,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我们跟学生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小鸟是被碎草机走过扬起的尘土‘吸引’了——在扬起的尘土里有虫子。”随即又有前来参加教研活动的周志华老师提出,“为何它们又好像约好一样,一下子全飞走呢?”有学生提出,“它们都一下子吃饱了、它们有自己的时间规律。”答案可以很多元,关键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突发事件:老师夜抓“逃兵”

在岛上的时光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也有突发事件。就在结营前一晚,出现一个“逃兵”。住在大吉沙岛上的小同学自己溜回家了,怎么也不肯再回大本营。

宋丽斌和莫水秀一起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学生哭闹着,说什么也不肯回去,宁愿转学也不愿再回去过集体生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说服工作无效,我们回去了,但要求他一定要写请假条。聪明的家长理智、巧妙地把孩子送回营地,我们所有老师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他。”

出现“逃兵”事件,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莫水秀告诉记者,“在集体生活的五天里,哭的都是男孩子,只有2位女孩子掉眼泪。据了解,还有男孩子还没跟妈妈分床睡,无法适应跟父母的分离。”

“有部分家长也无法学会适当对孩子放手。”邹可享告诉记者,为了让父母放心,孩子安心,课程设计者把手机作为孩子们劳动周的必要工具。结果有些父母都按捺不住了,一天到晚老想着给孩子打电话,有时大家在一起探究的时候,父母来电话了,弄得课都没法上。“我大喝一声,现在上课,家长才挂掉电话,结果轮到孩子不行了,原本好好的,一听到父母的声音,又要哭了。”邹可享有点无奈地表示。

莫水秀补充道,“由于担心孩子,有一个家长在第一天晚上,在大本营周边‘潜伏’到凌晨两点才回家。由于大吉沙岛交通不便,只有水路一条道,这也限制了家长随时过来‘探望’孩子。”

“父母过多的爱也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宋丽斌称,“第一天上岛的时候,不少孩子的行囊都是父母代为收拾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给他们装了什么东西,有的是简易的锅灶,有的是蔬菜水果,直到放到蔬菜发霉,孩子都不知道有这些东西。还有个别孩子甚至不认得自己的行囊了,丢在一边,无人认领。”

家长感受:“孩子的潜能被我平时忽略了”

经过五天的劳动教育的洗礼,孩子们的变化,家长是一点点地感受到了。不少孩子回到家主动承担了部分家务,给父母做饭。

“我女儿原来很娇气,胆子小,但在几天的集体生活里,老师每天都有跟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老师说她做事很主动,不怯场。”思妍妈妈对于孩子的变化感到惊喜,她觉得孩子回到家后,眼里有物,眼里有事了。“以前会跟妹妹争吵,现在学会了包容礼让,在劳动周学到了团队精神。”思妍妈妈笑称,孩子现在也懂得珍惜粮食了,知道一口饭吃下来是多少农民的心血。“她跟我说,自己捡了半天,才捡到30粒稻谷,估计一口饭都不够。”

炜壕妈妈则说,孩子回到家就给家人做了炒饭,第二天早上还自告奋勇,早早起床给家人做早餐。“以前是让他做点家务,都不情不愿的,现在主动分担家务了。”

家长在群里反馈孩子的变化。

策划初衷:做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教育

“尽管活动中,孩子各类小问题层出,但是全程下来,没有一个孩子生病,也没有一个孩子受伤和出现意外事故,这说明我们这个劳动周成功了。”邹可享称,看到了孩子的问题,也为下一步课程完善提供了依据。

“现在很多东西都智能化了,我们还需不需要劳动?”邹可享的答案是肯定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更是教育。”邹可享指出,“劳动周是国家专门设置的一个课程内容,劳动教育解决了交往的问题和集体形成的问题,它不是冷冰冰的,因为它是集体劳动、集体学习、集体生活、集体休息、集体娱乐、集体反思、集体形成。同时,劳动周其实也是跨学科学习比如,我们这次通过劳动,让孩子了解职业的故事;通过环岛调查,探究潮汐与摸螺的关系;通过捡稻谷,探究从稻谷去壳变成米是怎样的过程;通过食材的分配,学会营养均衡等等。”

学生们在观察植物。

下沙小学校长彭翠桑是这次试验的“签发人”。让她按下“放行键”的是,她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家长对活动的理解,黄埔街下沙社区、黄埔文化集团、黄埔区黄船小学、贤江小学等兄弟学校对学校的大力支持,还有劳动周课程教师拟定的一系列事无巨细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

“首先,我们这次出去劳动周的三年(2)班,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他们有一定集体学习、集体生活的积累;其次,我们也充分做好课程准备,如按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孩子学会使用简单的家用器具,会做简单的菜式;家长对学校课程也很理解,学生是以自愿为原则报名的,最后除了两个生病的孩子没去外,全班其他学生都参加了。”彭翠桑尤其指出,“教育下沉到社区是近年来一个风向标,如何下沉,怎么实现,这次劳动周做了一次很好的探索。大吉沙是下沙社区的一部分,我们学校所在社区有这么好的资源,社区与学校合力推进劳动教育,是一项相得益彰的活动。”彭翠桑称,“多次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踩点,做好应急预案,担心有孩子晚上生病要急送医院,还特意配备了一艘应急船。”

当然,彭翠桑也清楚,这次试验的成功不代表可以全面铺开并普及,但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未来更多探索或会助力教育更优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